梗阻性胆管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开化中村梅花诗乡,一段情,回忆电影人的故 [复制链接]

1#

开化中村梅花诗乡,一段情,回忆电影人的故事

引言

家乡在每一位游子的眼里都是最美的,家乡的一草一木,家乡的河流山川,家乡的浓浓乡情始终没有忘却,我们这一代人为了生计奔波于外,可是心始终和自己的家乡联系着,纵有千上万水也阻挡不了回家乡的路,沧海桑田改变不了对家乡的思念。

时间很快我也过了不惑之年,从孩提时开始,就懵懵懂懂知道了家乡的美,家乡那低矮的瓦房,家乡那甜味的井水,家乡那充满着甘露的的空气。村里的上空母亲唤儿回家吃饭的声音;田园里老牛和着“哞哞”迎着余晖,一路排开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伴着夕阳的余晖满满落下,一听到今天村里要放电影,作为小学生时代的我们就早早的搬着长凳去晒谷场占位置去了,直到父母抹黑唤着小孩的名字来到看电影场,那个时候每人都两眼喜悦的看着电影银幕,是那么的回味,那么的美好。

说起电影,那是我们少年时代最美好回忆,八十年代前后,改革开放初,农村的业余文化生活还是很少很少,虽然我们这里是乡*府所在地,曾经的稻谷场和小队用房在一个时间段变成了乡文化站,晒谷场改造成了露天的篮球场,屋檐下挂上了人工小太阳,屋内有电视室、阅览室、棋牌室等,上小学的我们天天盼望着天黑,因为晚上这里有我们的乐园,我记得那个时候一本《意大利童话》可以让我们看好几天,一场“打台湾”的棋类游戏,可以让我们快乐一天,坐在14寸黑白电视机前等着每晚18:30开始播放30分钟的动画片,那是多么的兴奋一件事情。但是记忆最深的还是乡村电影院,这是我们这一代人永久的回忆,永久的一段情义。

说起电影院,国家为了繁荣乡村文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筹备电影院,于是在年中村影剧院成立,选址就是在中村乡张村村的大会堂,我们的村里(中村乡张村村)这里有平方米,可以容纳人,张村影剧院是开化县第一个乡镇影剧院,老爸就成了第一位影剧院经理。老爸年(老三届)开化中学高中毕业后,曾经在茅岗水库从事*工工作(听茅岗水库退休的叔叔们讲老爸那个时候可是茅岗水库的一支笔哦哦,就是文章写得好,字写得好的意思)一直到考上浙江大学水利工程系,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没上成学,但是老爸对学习的信念始终没有放弃(这个信念就变成了对小辈学习上的要求,于是“诗书继世长、忠厚传家远”就成了家训),经历了放弃乡*府、供销社、粮站等工作直到最后考上乡电影队,成为第一批宣传*的*策等的第一批电影宣传员,那个时候不是谁都能成为电影放映员的,因为对电影放映员的要求,就是要会唱“道情”、会写宣传文章还要口才要好,因为电影放映员是最基层的宣传员,写得东西老百姓还有看得懂。听老人说老爸会唱好多道情,老爸多才多艺,能说会道,文采出众。

有了电影院,村大会堂这个小广场就更加热闹了,给这个浙西山区小乡镇仿佛注入了灵气,让整个村庄都动起来了,每每到了夜幕降临的时候,电影院广场就人声鼎沸,笑声、打闹声声声入耳。那个时候电影就成了家乡人叙友情的一道桥梁,成了年轻人谈恋爱的月老地,成了儿童们看外面世界的小天地。

除了电影院还有就是流动电影队,那个时候农村的文化生活的的确确单调,一个村基本没有电视机,于是流动电影就成了农村的首选,看电影成了农村人最开心的事,只要往稻谷场上一坐,漆黑的周围响起了《牡丹之歌》,随后伴着电影胶片机“哒哒”齿轮的响起,他会让劳作一天的农村人忘记疲劳,享受快乐,但是乡镇电影队就一台流动机器,于是老爸作为电影院经理和电影队队长就成了香饽饽,那个时候家里来的大伯或叔叔们基本上是村里的书记或村长,他们来的第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能早点让老爸去他们村放电影,记得老妈说我们过“灯”日(元宵节)都会有十几桌的客人。那个时候乡村电影可谓是众心捧月。中村乡总人口不到一万人,整个乡就一条县道,以山地为主,所以那个时候老爸要辗转在山路上,去各个村里放电影,每次夜深人静时,唯有老妈还在翘首着老爸能安全回家。然后就有了老爸经常给我们讲在放电影途中遇见的《有仇报仇》、《走上坟头》等*故事,直到现在我还在传承着老爸曾经给我们讲过的这些电影人口里的*故事。

作为第一代电影人的老爸,他多次评为浙江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衢州市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衢州市幻灯片比赛第一名等殊荣,他也是开化农村电影中学历最高的一位,老三届高中毕业生。在老爸身上让我看到了严谨,有几次我看到老爸在调试机器的音质,用白色的胶片不断的通过音鼓,胶片通过音鼓就会发出很刺耳的声音,但是老爸还是一遍一遍的听着,调试着,直到完全让他满意的声音出现,调到到三更半夜就成了常态,我有时候也会问老爸,这个电影声音差不多就行了,老爸会严肃的告诉我:“做一件事情,一定要严谨,一定要认真,不能马马虎虎”,直到现在这句话一直指引着我;老爸也是位低调的人,他每次比赛都是自己写的文稿,获得荣誉也从不炫耀,直到电影院取消了,几张发*的奖状不经意的扔在地上,还是我偷偷的收拾了起来,现在也不知道放那了。老爸也是非常有才气的人,记得他曾经代表开化县参加衢州市电影幻灯片比赛为了能写好故事,挑灯夜课,那个年代大家知道是没有电脑的年代,全凭要自己想,一个晚上过后,一篇叫《卜东发拆屋》(谐音不懂法)的了普法教育幻灯片出炉了,获得了幻灯片一等奖,让老爸成了电影人的楷模。

年我上初中那年,电影人也赶上了好时代,老爸承包了电影院,用家里的存款和朋友处筹集了一部分钱共计花费一万元买了两台井冈山16毫米座机,让家乡的电影院鸟枪换了炮,在这个年代,大家都已经习惯去电影院看电影,买上一包一毛五分钱的瓜子,花上五毛钱买一张电影片可以开心一个半小时,记得那年也是老爸承包电影院的第一年,放映《妈妈再爱我一次》电影,两天时间,加上老爸的聪慧策略总共放映收入三千余元,这个数字可是在每张电影票几毛钱积累起来的哦哦,那个年代看完这个电影的都是一把鼻涕一把泪的看完,出电影院的时候每人眼睛都是红红的,那个时候电影院小广场那也真是个热闹,好像过年一样,于是“鸡毛换糖”拨浪鼓、买气球的、买麦芽糖的一股脑出现在小广场上,给家乡带了生机。还有就是后来的《女子别动队》也给电影市场带来了火爆的场景,茅岗水库连夜派车要求老爸加映一场,到了目的地,夜虽深了,但是大家还在水库生活区等候着电影的到来,半夜了电影结束了,人们还意欲未尽,还在谈论着林曼云、杨教官等。

电影中后期

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大众文化生活提高,家家也有了彩色电视机、市场上有了好玩的游戏机、有了花一元钱可以看一个下午的录像等的普及,多元化的精神生活让大家有了更多的选择,农村电影就慢慢的失去了生存的空间,年张村影剧院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曾经给我们带来乐趣、带来知识、带来欢笑,伴随着我们60、70后还有部分80后成长的农村电影就慢慢退出了我们的视野,记得有一年回家过年,按照原来的传统,除夕夜村里都要给村民放一场电影,可是电影才放了一半,整个反映场就剩下了老爸和我,老爸还风趣的喊到:“大家留下陪陪我哦哦”说完哈哈大笑起来,从老爸的脸上看得出,是那么的不甘心,那么的无奈。

家乡的电影人电影事到这来就讲完了,没有很多的优美语句,没有更多的语法结构,但是对我一个身处在异乡杭城、从小就和有电影结缘的游子来说每写到一处,都是满满的回忆,满满的不舍,仿佛又到了那个漆黑的夜晚,在漫天星星的苍穹下,一群小朋友们三个一群、五个一簇的席地而坐看着电影,不时哈哈大笑、不时伤心的痛苦流泪、不时害怕的将头低低的躲藏起来。。。。。

现在的家乡经过各届乡*委乡*府的努力,旧貌换新颜,“梅花诗乡,道洽故里”,“养心中村”一张一张金名片寓言着家乡的变化,家乡美了,家乡人富裕了,原来的电影院成了文化大礼堂,但是对我来说还是抹不去对张村电影院的回忆。

看看这些电影人在干嘛哦哦哦

家乡电影人在社区放露天电影

浙江传媒学院电影场放映《鹰爪铁布衫》

和全国电影人徐九斤老师一起,并书《九斤电影传承经典》

和马鸣电影馆朱毛毛在研究扬声器接线

左右滑动浏览图片

开化-中村记忆

中村乡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有宋代著名梅花诗人张道洽、有唐左威上将*张自勉、北宋名将张琼、有开国少将叶长庚。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的宋代著名梅花诗人张道洽,是开化县珠山(今中村乡张村)人。珠山座落在张村村中间,山形像一颗珍珠,且九座山峰环绕,故有九龙戏珠之称。据《开化县志》记载:梅花诗人张道洽(年-年),字泽民,号实斋。宋端平二年(年)进士,晚年为襄阳府推官,一生作有咏梅诗余首,《宋百家诗》存余首,元方回《瀛奎律髓》收36篇,《中国古代名句词典》、《宋诗鉴赏辞典》上都有摘录。张道洽一生爱梅如痴,他的梅花诗被历代文人墨客追捧。为此,传承张道洽诗书文化,加大对梅花诗文化深度挖掘,重现梅花诗场景,打响“梅花之乡”旅游品牌,有利于推动本乡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青山绿水无山不美无水不秀,梅花诗乡无花不丽无诗不雅”和“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这是作者对家乡的写照和赞誉。珠山书苑坐落在“道洽故里、养心中村”开化中村乡*府所在地张村珠山东南,为宋冬冬所设立。珠山书苑以张道洽故里梅花诗书文化之底蕴和宋家忠孝文化之家风传承为依托,拟开设忠孝文化馆、宋谷坤电影珍藏馆、农耕文化馆、红色记忆馆、道洽诗书馆以及梅花翰墨馆等,交汇融合了电影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以及书画文化,致力于传承国学和书画文化之精髓,打造梅花之乡金名片。

点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