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胆囊壁的组织异常凸起形成球状的肉瘤,则称之为胆囊息肉。在每个中有5%的人群可能会出现胆囊息肉。通常,因局部发炎而导致胆囊粘膜粘粘,而隆起<1cm的组织称为炎症性胆囊息肉;若出现腺瘤状息肉,则属于腺瘤性胆囊息肉。
★为什么会出现胆囊息肉?
●饮食因素
人体在摄入食物后要进入到胆囊进行排*解*,这个过程需要胆汁的参与才能运作成功。在非消化时间段分泌的胆汁会以浓缩的形式储存在胆囊中以备使用,而在消化时间段,进食的种类不同,胆囊中流出的胆汁分量也会不同,口味越重越难消化的食物,需要胆汁进行排*解*的时间就越久,因此若饮食不健康,长期重油重盐、过量饮酒会刺激胆囊细胞,而导致细胞发炎,诱发胆囊炎,若持续发炎则会发展成胆囊息肉。
●环境因素
现代人生活工作压力增大,易怒情绪时常爆发,这就会导致肝火旺盛,还会造成津液分泌不足,胰腺黏液的分泌需要靠水分的参与才能正常合成,因此平日里要多饮水,促进新陈代谢以降低肝火。另外,现代多数人习惯性长期熬夜工作、黑白颠倒也会增加肝脏负荷,同时也会增加患上胆囊息肉的机率。缺乏运动的久坐上班族,身体免疫力逐渐下降,也会引发胆囊息肉。
●年龄、性别因素
胆囊息肉多发年龄段在45-55岁男性和50岁左右女性中,该年龄段处于正处于更年期阶段,此时机体的神经调节功能以及内分泌水平均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胆囊分泌胆汁不足,同时也会影响到消化功能。若胆囊中的胆盐浓度上升,就会导致已经分泌好的胆汁不能正常流出,从而引发胆囊息肉。
男女患上胆囊息肉的比例在1:5,研究发现,女性机体更能适应雌性激素的水平变化,因此血脂变动以及肝胆代谢变动时,能够触发保护机制来平衡异常障碍。
●并发症因素
乙肝中抗原呈阳性时,可能会诱发肝炎,而在肝炎发作期间,胆囊内壁会开始变厚,因此也会抑制胆汁流动的速度和流量,因此也就让胆囊的收缩压变得紊乱而诱发胆囊息肉。另外,胆结石和胆囊炎患者中,同时患有胆囊息肉的人群分别占30%和23%。
●吸烟因素
香烟中的尼古丁有害物质会刺激肝胆神经,尼古丁可作用于胆囊细胞受体上,促进胆囊内壁增厚,继而刺激胆汁滞留于胆囊上皮中,引发胆囊息肉的形成。吸烟也会刺激消化道,增加胃酸分泌,同时还会抑制胰腺分泌,诱发十二指肠发炎,让胆汁出现反流的现象,进一步增加对胆囊的刺激。香烟中还含有多种致癌物,可激活胆囊息肉的癌变机率,另外也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而影响到整体的代谢状态。
★有一半胆囊息肉是“假息肉”?
胆囊息肉会随着个体差异、饮食、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而不断变化,胆囊息肉的临床症状常与慢性胆炎所混淆,既右侧上腹部有疼痛感,但也有部分胆囊息肉患者并无任何明显临床症状表现,因此需要做相关检查后才能确定病因。
在B超检查报告中出现的“胆囊息肉病变”从广义上来讲是指黏附在胆囊壁上凸起的不规则球状物,多数情况下为良性病变,而有一半的胆囊息肉是属于因胆固醇结晶而沉淀在胆囊壁上的假性组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球状肉体,这样的组织被称之为“假性胆囊息肉”。通常选择B超作为胆囊息肉的检查项目,若B超结果难以判断可选择CT、造影等项目作二次检查。
真性胆囊息肉属于恶性息肉,通常变现为腺瘤性息肉,属于胆囊癌的的癌变前兆变现,癌变率非常高,若>1cm则癌变的可能,应尽早进行手术切除。而假性胆囊息肉则不具备癌变潜能,通常情况下无需进行手术,但是为了避免癌变的可能,应定期复查,以观察是否增大,若增大则代表该假性息肉为潜伏期较长的恶性癌变细胞。
★什么样的胆囊息肉会癌变?
腺瘤性息肉具备癌变可能,而胆囊腺肌症尚未有研究报告显示会有癌变风险,就目前的发展来看胆囊腺肌症癌病的程度非常低,但是不代表没有可能性,因此尚未确定风险。
观察胆囊息肉的大小面积能够最直观判断出是否为恶性,病理学认为,>1cm的胆囊息肉有52%-75%的可能性发生癌变,而>2cm的胆囊息肉则可以确诊为癌细胞,另外,若患者年龄在55岁以上,则癌变的可能性将更大。
★什么样的胆囊息肉需手术?
胆固醇结晶性胆囊息肉、炎症性胆囊息肉会长期存在于胆囊中不会消失,但也不会让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及生命长度有所变化,现阶段,未研发出能够消灭良性胆囊癌症的药物,因此<5mm的息肉,每6个月定期复查1次最为保守,若发现有变化则采取手术治疗,除此之外,以下几种类型的胆囊息肉也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单颗胆囊息肉≥1cm,具有23%的癌变机率,应采取手术治疗;
●胆囊息肉位于胆囊开口,具有33%的癌变机率,但因为会影响胆汁分泌及流量分配,因此建议尽早手术;
●胆囊息肉>1cm同时患有胆囊炎、胆结石患者,应采取手术;
●胆囊息肉5cm以上,并且患有硬化性胆管炎者、胆囊息肉以每1个月增长3mm的增长速度者、胆囊厚度增厚明显者,应尽快手术。
若检查报告上出现胆囊息肉病变的字样,先不要恐慌,建议配合医生建议,并且做到按时检查,因为胆囊息肉在多数情况下都取决于外界的刺激,因此要尽快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控制胆囊息肉,避免诱发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