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广兆、王龙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烨捷
日前,医院王鲁教授团队发表一项研究成果,该团队成功绘制出基于中国人群的肝内胆管癌的“基因图谱”,揭示其基因变异特征。据悉,这是国内首次针对肝内胆管癌的大人群、大规模基因组学研究,将为国人肝内胆管癌患者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精准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基础数据。相关研究在国际权威期刊《JournalofTranslationalMedicine》发表。
65%患者初诊即晚期,尚无靶向治疗研究
医院肝脏外科主任、肝脏肿瘤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首席专家王鲁介绍,肝内胆管癌是第二常见的肝脏原发恶性肿瘤,占所有原发性肝癌的15-20%。然而,由于早期无特异性症状,65%的肝内胆管癌患者在出现症状前往就诊时已经到了晚期。
在人体消化系统中,肝细胞产生的胆汁经肝脏内胆管流出,并汇聚通过总胆管到达胆囊内储存。肝内胆管癌即是指肝脏内的胆管发生了癌变。
不同阶段肝内胆管癌的疗效差异显著。外科手术是目前根治肝内胆管癌最为有效的手段。王鲁说,目前技术水平下,晚期或无法进行外科手术的肝内胆管癌患者可选择的治疗方法非常有限,尚无标准的靶向治疗方案,关于肝内胆管癌靶向治疗等研究非常匮乏。
他说,虽然二代基因测序技术较为成熟,是对肝内胆管癌进行分子特征分类的理想手段,但是目前将该技术用于中国人群肝内胆管癌的大规模基因组学研究很少,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精准方法的实施。
针对国人肝内胆管癌基因数据研究的不足,王鲁教授团队领衔开展了一项临床研究。该项目纳入了例肝内胆管癌患者,研究者通过二代基因测序技术对这些患者的组织样本进行基因测序,并对其中的基因变异特征进行分析,绘制出国人胆内胆管癌的“基因图谱”。
“找到基因变异的位点,就意味着有可能找到相应的‘靶向治疗’。大规模基因测序的结果为肝内胆管癌的分类施治指引了方向。”王鲁说,团队对参与研究的患者分别进行相应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后续治疗效果令人振奋——相关方案均显著让患者获益。
“应当注意的是,早期预防仍然是避免病情贻误的有力手段,我们倡导肝内胆管癌的早期预防和诊治。”王鲁提醒,胆内胆管癌的发病主要与肝炎病*、肝吸虫病感染及肝内胆管结石等因素有关,45岁以上合并高危因素的人群是肝内胆管癌的发病主体,应当进行定期的B超检查和CT诊断,以有效早期发现肝内胆管癌。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