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派概述」
20世纪60年代,天津吴咸中为代表的国内一批西学中人员开创了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医院在时任院长、著名外科学家吴和光领导下,成立了中西医结合急腹症攻关小组,中医科业务骨干蒋俊明以深厚的中医功底和扎实的普外疾病专长担任副组长,开展急腹症中西医结合防治工作。初期从本地常见病、多发病、急性病着手,选取胆道蛔虫病作为主要病种,并创立了胆道驱蛔汤等一系列汤剂,避免了开刀取蛔,取得较好疗效。其研究成果参加了年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成果展览。此后,随着对胆道疾病治疗的深入,特别是化脓性胆管炎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在年全国第一届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合肥会议上,研究组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研究成果产生了轰动效应,使华西在此领域取得了领先地位。20世纪70~80年代早期,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治疗强调早期手术为主,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为辅。但蒋氏发现,少数SAP患者放弃手术治疗机会,早期求助于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病情得以逐步缓解,特别是个别入院时极重的患者,由于手术风险极大,采用了非手术治疗而痊愈。在这些发现的启示下,蒋氏开始尝试在SAP的治疗过程中,寻找中医中药的切入点。第1阶段(~),以早期手术治疗为主,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为辅;第2阶段(~)在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的基础上,强调并发症的中转手术治疗;第3阶段(~)以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治疗主要针对病程后期的感染和局部并发症。随着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的不断完善,蒋氏SAP发病机理的热病观、热病理论的辨证观、益活清下的治疗观的形成与确立,使SAP的手术率和病死率均大幅下降。三个阶段的手术率分别为77.59%、54.54%和19.38%,而病死率则分别为40.52%、17.17%和10.77%。研究成果获得了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从而用中西医结合成功地変革了SAP的治疗观念,也逐步形成了以治疗急性胰腺炎为主的急腹症流派。在蒋氏之后,其弟子*宗文、夏庆等继承人开始尝试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大大降低了单纯西医治疗的手术率和再手术率。以急性胰腺炎、肠梗阻为主的急腹症中西医结合治疗成为所在学科的支撑方向,一大批中西医结合急腹症专门人オ在学科建设中不断成长和成才,中西医结合急腹症流派得以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学派名师」
蒋俊明
蒋俊明(-),四川省古蔺县人,四川大学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年毕业于四川医学院,师从李斯炽、赵洹章、雷文先,年获四川省首届名中医称号。曾任医院两届中医教研室及温病研究室主任,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四十年。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胆、胰、肾湿热病、急腹症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发表论文多篇,完成专著3部,获卫生部及省级重大科技成果奖6项。尤其擅长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化脓性胆管炎、尿路感染、肠梗阻等,学术上注重学习中医经典,并积极吸取现代医学的先进理念和运用临床、实验手段,提倡中西医并重,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致力于中医理法方药的研究。在国内率先运用中医热病理论概括急性胰腺炎的病因、证候和病机传变规律,以卫气营血和脏腑辨证为基础,辨病与辨证、分期与分型相结合的辨证论治体系,形成了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清热解*、通里攻下(简称“益活清下”)四大主要治法治疗本病的理论及治疗原则。
年川医附院成立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攻关小组,主要从事肝胆胰外科急腹症的诊治,蒋氏任副组长。建组初期,根据成都常见病、多发病、急性病之一的胆道蛔虫病,蒋氏等人从疏肝利胆、驱蛔止痛立法,用自拟的中药胆道驱蛔汤进行治疗,其临床效果显著,绝大部分患者不用进行外科手术取蛔。随着胆道蛔虫病患者的增加,蒋氏发现胆道蛔虫死后,其尸体碎片、角皮、虫卵将成为以后结石的核心,导致患者出现胆道结石、梗阻,甚至发展为危及生命的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在对这类患者的诊治过程中,蒋氏通过大量的临床积累和观察总结,将AOSC的中医病因病机概括为“伏、郁、热、结、厥、血、衰、亡”。伏证期、患者胆道结石潜伏体内,成为疾病发生的病因;郁证期,患者胆汁、气机出现郁闭,表现出轻微的腹部不适感;热结证期,热结不散,酿*成脓,出现高热和剧烈腹痛;厥证期,病情进一步发展,热邪内陷营血,热厥血瘀,出现神志的改变,以及休克早期的表现;血证期,血热妄行,耗血动血,出现多部位广泛出血,类似于西医学中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脏衰期,病情进一步加重,发展至多个脏腑器官功能衰竭,呈“不可逆”性体克,最终导致死亡。在该理论的指导下,研究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运用中药柴*复方和针刺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其研究成果在年全国第一届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合肥会议上产生了轰动,让华西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证领域跻身前列。随着AOSC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蒋氏对于热邪在急腹症中的重要性有了更多的认识,为蒋氏今后热病观的形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年全国第九届外科学术会议上,对于急性环死性胰腺炎,主张一经确诊,即应行手术治疗。但实践中发现,早期手术可能加重循环紊乱、促进休克发生、增加后期感染的机会,并且手术患者疗程长、费用昂贵。临床工作中,总有少数SAP息者因各种原因未早期进行手术,而采用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但这类患者的病死率并不高,大部分患者病情反而得到了逐步缓解。有了这样的临床经验,便大大坚定了将氏领导的研究组采用非手术治疗SAP的信心。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研究成果的支撑下,蒋氏把SAP作为下一步研究的目标和方向。
蒋氏研读《内经》之热病篇,敏锐地发现该篇经文提到热病的多种死证中反复出现了“脉盛躁”“腹满甚者”“热不已者”“热而痉”等症,认为这些与SAP、化脓性胆管炎等急腹症表现极为相似。受此启迪,结合伤寒六经辨证和温病卫气营血辨证思想,在长期中医药治疗应用的实践上,形成了SAP热病观的理论框架和相应的治则与治疗方案:即SAP发病机理的热病观;热病理论的辨证观;益活清下的治疗观。
中医学对急性胰腺炎并无系统论述。根据《内经》以降经典古籍中从不同侧面记载的反映类似本病临床特征的描述,本病可归于中医胃脘痛、脾心痛、脾热病、结胸病等范畴。对本病的辨证认识,脏腑辨证难以找出SAP伴多器官功能不全时临床表现复杂、证候繁多的内在联系,且无法反映其动态的变化;伤寒六经辨证难以概括本病常见的热瘀血证和脏衰证;卫气营血辨证也难以概括病程中的脏衰表现,以及本病发病直接从气分开始,并无卫分表证的特点。
蒋氏在大量临床实践中,通过系统观察、总结SAP病因证候特点、病机演变规律,在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以及传统热病理论指导下,以卫气营血和脏腑辨证为基础,兼取二者之长,明确提出用热病气分、血分、脏衰、恢复分期概括本病的证候类型和病机传变规律的热病理论以及分期与辨证相结合的辨证施治原则。蒋氏认为,在SAP的整个病程中,热邪贯穿始终,治疗热邪及其引起的一系列变化,是治疗SAP关键,这就形成了SAP热病观的理论框架。
SAP的病机传变一般经历气分证、血分证、脏衰期和恢复期。气分证多由于情志不舒、饮食不节、外感六淫或蛔虫上扰,致使肝郁气滞,中焦湿热壅塞,气滞血瘀,热结肠腑,可见脾胃实热、结胸实热、肠结实热、中焦(肝胆脾胃)实热或湿热等证候类型,以少阳阳明合病或阳明腑实证为特点,治则以通里攻下为主,佐以疏肝理气、益气救阴、活血化瘀;血分证表现以厥脱、痈疡、热瘀血证病机特点为主,可见气阴暴伤、神失气脱、热深厥深的厥脱证(休克)。若湿热火*之邪与血相搏,瘀腐成脓,则可形成以胰腺脓肿、胰周脓肿等为代表的脏痈疡证。亦可上溢胸膈,侵及下焦,形成流注痈疡证。若*邪入血、耗血动血、迫血妄行,可致热瘀血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脏衰期由于邪*弥漫三焦、五脏六腑皆受病,可见气血败乱、脏器衰败的诸多脏衰证候(多脏器衰竭),甚则内闭外脱、亡阴亡阳。血分和脏衰证期的治则以清热解*、益气救阴为主,佐以通里攻下、活血化瘀;恢复期由于邪去正伤、热去湿留、瘀血内停,而表现出气阴两伤、脾虚湿困、湿热留恋、癥瘕积聚等证候,治则以补益气血、健脾除湿、活血化瘀的药物进行调理。上述治法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清热解*、通里攻下四法运用最多,其他治法处于次要的地位,简称“益活清下”疗法。
《素问?评热病论》云:“病热当何禁之?”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蒋氏非常注重SAP好转后的饮食调养,强调恢复期间必须注意忌口,饮食应该清淡有营养,根据患者恢复阶段和情况,循序渐进,辨证施食,尤其是恢复期严格控制油腻食物的摄入,防止疾病复发。其对《内经》热病理论理解和运用非常透彻、细腻。
-E/N/D-
版权声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