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总管结石随着年龄增加,其发病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且该病在临床具有发病率高、发病急以及死亡率高等特点,与此同时,考虑到患者多为老年人群,有着特殊的生理结构,这些都增加了患者疾病治疗难度,增加手术治疗风险。内镜技术的应用与实践经验积累为老年胆总管结石治疗提供了有效方法。
什么是胆总管结石?
胆总管结石是指位于胆总管内的结石,大多数位胆色素结石或以胆色素为主的混合结石,好发于胆总管下端。
根据其来源可分为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和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在胆管内形成的结石成为原发性胆囊结石,其形成与胆道感染、胆汁淤积、胆道蛔虫密切有关。胆管内结石来自胆囊者,称之为继发性胆管结石,以胆固醇结石多见。
胆总管结石主要临床症状
胆总管结石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是胆总管梗阻和相伴发生的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在结石有效清除以前,症状反复发作。
胆管梗阻是决定性的因素,病情的轻重,进展的急缓、梗阻的程度(是否完全)、持续的久暂胆道感染的严重程度、肝脏损伤的程度和范围与是否有并发症等有密切关系。
01
腹痛
为胆绞痛,呈持续性,疼痛部位多局限于剑突下和右上腹,常向右肩部放射,伴恶心、呕吐。
02
寒战高热
是胆结石阻塞胆总管并合并感染时的表现。由于胆道梗阻,胆管内压升高,使胆道感染逆行扩散,致使细菌和*素通过肝窦入肝静脉内引起菌血症或*血症。
03
*疸
间歇性*疸是肝外胆管结石的特点,如梗阻性*疸长期未得到解决,将会导致严重的肝功能损害。
04
休克、意识障碍
严重者还会出现休克、意识障碍等。本病较胆囊结石发病急,症状严重,治疗困难。
胆总管结石最典型的临床表现是上腹绞痛和对穿性背痛,寒战、高热和随后发生的*疸三大组症状;若胆管下端梗阻完全,胆囊管通畅,胆囊壁尚未纤维化萎缩,表现右上腹有肿大压痛的囊性包块;肝脏呈对称性、弥漫性肿大、压痛;患者表现弛张性高热,肝细胞损害和胆汁淤滞的表现等一系列中*性症状,总称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若就诊较晚或未予及时有效解除梗阻,感染进一步加剧,全身*血症和中*性休克致重症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CST)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正确选择合适的诊断方式
对胆总管结石的准确诊断,以及对结石的大小及位置的充分了解,有助于选择最有利于患者治疗方式和避免不必要的创伤。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腹部超声、多层螺旋CT(MSCT)、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MRCP)及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等。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各有优缺点。
治疗
采用非手术措施,控制急性炎症期,待症状缓解后,择期手术为宜。胆总管结石外科治疗原则和目的主要是取净结石、解除梗阻,胆流通畅,防止感染。
ERCP的前世今生
ERCP即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是一种对于肝胆胰系统疾病无创或微创的诊治方法,距离其问世已有50年的历史。
年
乔治华盛顿大学的McCune利用侧视纤维十二指肠镜完成了十二指肠乳头的首次插管。这种内镜下的物镜与目镜不在同一轴线上,而是形成90°角,恰好适合于观察位于侧壁的十二指肠乳头,并能在直视下进行插管操作。他们组装了一组内窥镜下胆道和胰管插入装置,在Eder型纤维十二指肠镜上放置了导管,并在直视下用球囊对Vater的乳头进行插管,首次报道了该技术的临床应用,但当时的插管成功率仅为25%。
年
日本学者Oi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报道了60例成功的ERCP操作经验,使ERCP逐渐广泛应用于世界临床,成为胆胰疾病的重要诊断技术。正是这些先驱者的不断创新和探索,奠定了ERCP的牢固基础。
随着内镜设备的不断发展,ERCP各项操作变得更加便捷,同时围绕ERCP展开的相关操作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气囊扩张术(EPBD)、内镜下鼻胰管引流术、经口胆道镜检查与治疗、经口胰管镜检查、内镜下逆行胆囊插管造影及置管术、胆胰管腔内超声检查等,同时配合胆胰管的细胞学刷检、Oddi括约肌功能检测等,这些操作极大地丰富了ERCP操作内容,提高了胆胰疾病的诊断率,促进了胆胰疾病学的发展,真正意义上推动ERCP走进巅峰时代。
ERCP动画视频来源:腾讯由微创有道之普外提供内镜检查与活检新进展
在我国,医院年来先后应用电子子镜进行胆管疾病检查、NBI诊断胆管肿瘤等,并开展了经子镜胆管结石激光碎石术等;但电子子镜仍然易于损坏、难以维修,定性诊断仍未取得实质性进步,其诊断仍然停留在影像学的基础上,胰胆管的活检和病理诊断成为消化内镜最后的“盲区”。
年,医院消化内科应用新型的胰胆管内镜SPYGLASS系统进行胰胆管检查、活检,使影像学或临床怀疑胆管疾病的患者能够在治疗前或术前取得病理活检,最后取得定性诊断,使治疗做到“有的放矢”、取得更准确或更好的治疗效果。一些初步的研究显示,经SPYGLASS检查活检的病例,约80%病例修正了最初的影像学诊断和治疗计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