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教授,请你一定要想想办法救我的父亲!之前以为胆囊结石不是大毛病,没想到后果这么严重,真是后悔啊!”
前不久,医院肝胆胰外科及微创外科主任张成武主任医师的专家门诊里,40岁的唐先生(化名)带着厚厚一沓就诊资料,向张成武教授求助。
“又是一例胆囊结石导致的胆囊癌,太可惜了!”张成武教授惋惜地说,胆囊结石如果没有及时处理,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发生恶变,最终发展为胆囊癌。临床中,像这样的情况并不罕见。
20多年的胆囊结石不当回事
最后拖成胆囊癌,还发生肝转移
唐先生这次专程找到张成武教授,是为了替自己的父亲求医。说起父亲的病,唐先生很自责,“我平时在宁波工作,很少回家,对父亲的身体关心太少了。”
老唐今年68岁,20多年前查出有胆囊结石,当时没有任何不适的症状。后来年纪大起来,偶然有过几次右上腹胀痛的感觉,但平时能吃得下睡得着,再加上发作次数也不多,因此就没当回事。
没想到4个月前,老唐吃过晚饭后再次出现了右上腹胀痛,这次疼痛明显比以往严重,家人医院急诊室。经过检查,医生告诉老唐是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结石已经超过了1.5厘米,而且胆囊壁明显水肿增厚,部分边界不清楚,最好能尽早手术切除胆囊。
一听说要手术,老唐就怕了,“我平时痛得也不厉害,用点药就好了,就为了个胆结石去动个手术不值得,以后如果经常痛再考虑手术的事情吧。”在老唐的坚持下,家人也妥协了,让医生开了几天药就回家了。
经过几天消炎治疗,老唐的腹痛果然缓解了,他还逢人就讲:“我就说嘛,小小的胆结石开什么刀,又花钱又吃苦头。”本以为事情到此就告一段落了,但可怕的情况总是发生在不经意间。
一周前,老唐莫名出现了低烧,一直在38℃上下波动,同时右上腹总是隐隐作痛。这次医院就诊,结果检查报告一出来,就如晴天霹雳一样把老唐和家人都打蒙了:老唐的肝脏上长了一个直径大约12厘米的巨大肿块。
怎么会突然出现这么大的肿瘤?老唐一家百思不得其解,医院表示治疗难度很大,老唐儿子不死心,于是经人介绍找到了医院肝胆胰外科及微创外科主任张成武教授。
6个小时紧张手术顺利切除肿瘤
胆囊结石拖成胆囊癌的病例屡见不鲜
张教授仔细看了老唐的CT片子,认为是胆结石引起的胆囊癌变继发肝脏转移可能性较大,详细检查后发现老唐的确是胆囊癌肝脏转移了。但不幸中的万幸是,影像学检查还没有发现其他远处脏器的转移,手术还是有机会的。
老唐接受了手术,手术探查的结果还是超出了张教授的预期,肿瘤不仅侵犯了肝脏很大部分,还同时侵犯了周围的膈肌和部分横结肠,在张成武教授和其团队刘杰副主任医师的努力下,经过长达6个小时的紧张手术,老唐顺利出了手术室。
2周后,老唐恢复出院了。虽然得到了根治性切除,长期的预后还是不容乐观,等待他的还有6个疗程的后续化疗和不定期的随访检查。
有胆囊结石的患者
发生胆囊癌的几率超过正常人近30倍
“因胆囊结石诱发胆囊癌患者,在门诊中并不少见。”在谈到老唐的病情时,张成武教授惋惜地说,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改变,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但是人们对于胆囊结石的认知度却并不深,往往认为胆囊结石如果没有症状就不需要开刀,医院的医生也有诸如此类的想法,导致了胆囊结石“不痛不医,小痛小医,癌变无医”的死循环。
相对于有症状的胆囊结石患者会经常自觉就诊和治疗而言,更可怕的是无痛性的胆囊结石,就像个“沉默的杀手”。
胆囊结石长期不治疗,极易诱发急慢性胆囊炎,继发胆管炎和胰腺炎,甚至引发癌变。我国的胆囊癌发病率较十年前上升2倍,几乎80%的胆囊癌患者都合并有胆囊结石,且有胆囊结石的患者发生胆囊癌的几率超过正常人的近30倍。
尤其是40岁以上的女性,结石超过2厘米,长期反复症状发作的,都是胆囊癌的高发危险因素。
而胆囊癌具有高度的异质性,侵袭性强,发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晚期5年生存率不超过5%。
也就是说,一旦发生胆囊癌变,治疗效果极差,即使手术切除了,也很难做到长期生存,且对放化疗也不敏感,是名副其实的“癌中之王”。
张成武教授提醒,胆囊结石本身就是病,不是痛了才叫病,需要定期复查,及时就诊和手术。行医数十载,每每遇到胆囊癌患者,总会忍不住痛心遗憾,胆囊癌可防不可治,切莫掉以轻心、得过且过。
首席记者俞茜茜
通讯员宋黎胜
·最近这样的日子,杭州人过一天少一天了!
·刚刚,马云再谈
·全球每年20%的人死于吃错饭!浙江人特别要注意,控盐!控盐!控盐!
·平时,生病ICU!杭州90后小伙昨晚晕倒在之江大桥上,同事说他天天加班
·一大早就挤成了瘦子!今早杭州地铁1号线发生故障,多辆列车延阻!
更多内容,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杭州新闻APP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