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或GPT)
临床意义:人体中很多脏器都含有ALT,其分布大致为肝肾心肌肉。肝内ALT活性远远超过其它脏器的活性,主要存在于肝细胞质的可溶性部分,故测定ALT反映肝脏损害具有特殊意义。
增高原因:急性病*性肝炎;骨骼肌、肾脏及胰腺等组织坏死;伴有急性肝炎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严重心肌梗塞、心力衰竭时的肝郁血;胆道疾病、肝外癌性胆道梗阻性*疸(如胆管癌、胰头癌)、胆石症、胆管炎及胆囊炎;应用氯丙嗪、异烟肼、锑剂、奎林、呋喃西林、利福平、某些避孕药、苯巴妥、利眠宁等药物,以及酒精、铅、汞、四氯化碳等中*;外科手术、麻醉、剧烈运动、早期妊娠等。
二、天冬氨酰基转移酶(AST或GOT)
增高:AST测定主要用于诊断急性心肌梗塞(AMI)、肝细胞及骨骼肌疾病。AMI发作后6~8小时开始升高,24小时达高峰,约3~5天恢复正常。
升高还见于:肺栓塞,充血性心力衰竭,病*性肝炎,中*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早期正常),胆道阻塞,溶血性疾病、骨骼肌疾病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皮肌炎(神经性肌炎正常)、挤压性肌肉损伤,坏疽,急性胰腺炎等。
三、AST:ALT
不同类型的肝炎患者AST/ALT比值是不一样的:
1、急性肝炎和轻度慢性肝炎,虽有肝细胞损伤,肝细胞线粒体仍保持完整,故释放入血的主要是存在于肝细胞浆内的ALT,所以,肝功能异常的表现主要为ALT升高,AST/ALT的比值<1;
2、重症肝炎、中度和重度慢性肝炎,肝细胞线粒体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AST从线粒体和胞浆内释出,因而表现出AST/ALT≈1;
3、肝硬化和肝癌患者,肝细胞的破坏程度更加严重,线粒体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因此AST升高明显,AST/ALT>1,甚至>2。
四、r-谷氨酰基转移酶(GGT)
临床意义:主要存在于肾、脑、前列腺、胰及肝等组织中,以肾组织含量最高,但血清中GGT主要来源于肝胆系统,肝脏中GGT主要定位于胆小管内上皮细胞及肝细胞的滑面内质网中。乙醇及某些药物(如新双香豆素、苯巴比妥及苯妥英)可诱导微粒体合成该酶,使GGT升高达正常上限的4倍,GGT升高是乙醇中*的敏感指标。酗酒者增高,但一般性饮酒不增高。
急性胰腺炎、糖尿病升高,其GGT可能来源于胰腺。心肌梗塞后4~8天可升高,可能是继发于心功能不全的肝脏损害。
GGT活力可用于鉴别ALP升高者,骨骼疾病及妊娠时GGT正常:青春发育期,由于骨骼生长ALP升高,如GGT升高则表明肝胆系统可能有病。胆汁郁积可诱导GGT合成,胆汁可使GGT从膜结合部位溶解释出:含高浓度的胆汁返流入血,以及细胞破坏和通透性改变导致血清中GGT活性增高,这是各种肝胆系统疾病血清GGT增高的原因。如肝癌、阻塞性*疸、胆汁性肝硬化、胆管炎、胰头癌均明显增高;传染性肝炎、肝硬化、胰腺炎,均轻度或中度增高。
五、碱性磷酸酶(ALP)
血清中ALP的测定主要用于肝胆系统及骨骼系统疾病的诊断。
在胆道梗阻、肝细胞损害、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再生或癌变等情况下,血清ALP均可升高。升高原因是ALP漏入血液,或阻碍胆汁排泄的因素诱导肝细胞合成ALP,或蓄积的胆汁酸溶解细胞膜释放出ALP。氯丙嗪、胂剂、甲基睾丸酮及某些抗生素可引起胆汁郁积性肝炎,导致血清ALP增高。
肝病患者若血清胆红素逐渐升高,ALP反而下降,系病性恶化之兆;反之表示肝细胞有再生现象。骨病患者主要由于成骨细胞增殖致血清ALP升高。变形性骨炎(Paget氏病)显著升高,相当于正常上限的10倍到几十倍。原发性及继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累及骨骼者、胱氨酸贮积病、骨骼愈合升高;骨软化病、佝偻病升高经维生素D治疗后下降;成骨骨癌血清ALP特高。正常妊娠、新生儿骨质生成和正在发育的儿童升高,是正常生理性升高。此外安妥明、硫唑嘌呤、摄入高钙可降低血清ALP。
六、总蛋白
升高:各种原因失水所致的血液浓缩;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冷沉淀球蛋白血症等单克隆性免疫球蛋白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和某些慢性感染造成球蛋白(多克隆)升高的一些慢性病。
降低:体内水份过多;各种渠道的血清蛋白丢失,如肾病综合征、严重烧伤、蛋白丢失性肠病、营养不良及消耗增加,如结核、甲亢、肿瘤;蛋白合成障碍,如肝细胞病变,肝功能受损等。
七、白蛋白
白蛋白是正常人体血清中的主要蛋白质,在维持血液胶体渗透压、体内代谢物质转运及营养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升高:偶见于脱水所致的血液浓缩。
降低:1、肝细胞损害:常见肝脏疾病有亚急性重症肝炎、慢性中度以上持续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
2、白蛋白减少常伴有r球蛋白的增加,白蛋白含量与有功能的肝细胞数量呈正比。如ALB持续下降,提示肝细胞坏死进行性加重,预后不良;如治疗后ALB上升,提示肝细胞再生,治疗有效。3、营养不良:摄入不足或消化吸收不良。4、蛋白丢失过多:如肾病综合征、蛋白丢失性肠病、严重烧伤、急性大出血等。5、消耗增加:结核、甲亢、恶性肿瘤等。6、血清水分增加:水钠潴留或静脉补充过多的晶体溶液。7、先天性低蛋白血症。八、球蛋白
升高:
1、感染引起机体免疫反应增强:慢性病*性肝炎、活动性结核病、黑热病、血吸虫病、疟疾、马蜂、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
2、自身免疫性疾病时的机体免疫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硬皮病、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肝硬化等。
3、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白血病、部分恶性肿瘤等。
4、肾病综合征、过敏反应、肺炎、丝虫病。
5、生理性:血清水分减少、血液浓缩。
降低:
1、合成减少: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如库欣综合征、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等。
2、先天性免疫功能缺陷,如γ-球蛋白缺乏症。
3、放射治疗后或氮芥中*。
4、正常婴儿出生后至3岁。
九、白球比(A/G)
血清白蛋白的正常值是35-55g/l,球蛋白是20-30g/l,白蛋白稍多于球蛋白,A/G比值是1.5-2.5。
偏低:1、对于肝病患者出现白球比偏低的情况,多是由于肝脏受到损伤造成的,特别是对于重度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重症肝炎患者,肝脏出现了严重的损伤,白蛋白就会减少,这个时候如果机体的免疫系统被激活,同乙肝病*进行对抗时,球蛋白就会增加,这样就会导致白球比偏低。
2、当患者出现肾脏疾病或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症等自身免疫疾病时也会导致白球比偏低。
3、当患者出现多发性骨髓瘤时,白球比也会明显降低。
偏高:球蛋白是由机体的免疫器官产生的,球蛋白偏高说明免疫系统亢进,偏低说明免疫能力不足。一般情况下,白蛋白要比球蛋白含量高,但是如果太高的话,可能是由于机体的免疫系统出现的问题,或者是其他原因,比如慢性炎症、多发性骨髓瘤、红斑狼疮等。
十、总胆红素
是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总和。肝脏疾病,肝外疾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溶血性*疸急性*疸性肝炎、新生儿*疸、慢性活动期肝炎、闭塞性*疸病*性肝炎、胆石症、阻塞性*疸胰头癌肝硬化、输血错误。
十一、直接胆红素
直接胆红素(DBil)又称结合胆红素,是由间接胆红素进入肝后受肝内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的作用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生成的。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起着重要作用,包括肝细胞对血液中间接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三个过程。
血清直接胆红素的升高,说明经肝细胞处理后胆红素从胆道的排泄发生障碍。直接胆红素的测定有助于*疸类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直接胆红素增高:主要见于阻塞性*疸、肝细胞性*疸、肝癌、胰头癌、胆石症、胆管癌等。
十二、间接胆红素
主要是由红细胞破坏而来,未在肝内经过葡萄糖醛酸化的叫做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经过肝脏代谢又可变为直接胆红素,随胆汁排入胆道,最后经大便排出。一般情况下间接胆红素偏高往往预示着肝脏的病变。
升高:
1、肝脏疾患
一些恶性疾病也会导致血中的间接胆红素偏高。如急性*疸型肝炎、急性*色肝坏死、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等。
2、溶血性贫血
人体内红细胞大量破坏,释放出间接胆红素,当血中间接胆红素过多时,超过了肝脏的转化能力,使间接胆红素在血中滞留,从而引起血中间接胆红素偏高,这种情况也被称之为溶血性*疸,患者通常会有皮肤发*、巩膜发*、尿色发*症状。
3、血型不合输血
当输入血型不合的血液,会导致溶血,使体内红细胞大量破坏,从而导致血液中的间接胆红素偏高。
4、肝细胞性*疸
当肝细胞发生病变时,或者因胆红素不能正常地转化成胆汁,或者因肝细胞肿胀,使肝内的胆管受压,排泄胆汁受阻,使血中的胆红素升高。
5、新生儿*疸
当新生儿出生以后,48-72小时出现*疸(并不按照面部、顶部、躯干、四肢的顺序出现*疸),精神不好,且2周内没有消退,这主要是因此母子血型或者新生儿先天性胆道畸形等引起的,这种情况也会导致血液中的间接胆红素偏高。
十三、尿素
升高:
1、肾功能不全的代偿期可见轻度增高(7.0mmol/L),肌酐不增高或轻度增高;肾功能衰竭失代偿期,尿素中度增高(17.9~21.4mmol/L),肌酐也中度增高(.0μmol/L);尿*症时尿素21.4mmol/L,肌酐可达1.8mmol/L,为尿*症诊断标准之一。
2、血中尿素浓度除受肾功能影响外,还受到蛋白质分解实际情况影响,如高蛋白饮食、胃肠道出血、口服类固醇激素等都可使血尿素浓度增高。
3、血容量不足,除影响尿素从肾小球滤过,还可以促进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原尿中尿素重吸收,显著升高血尿素。
4、故血肌酐测定较血尿素测定更能准确地反映肾小球功能,但反应比较迟钝;而血尿素升高幅度较血肌酐显著,提示为肾前性肾衰。
降低:
重症肝脏疾病,尿尿素产生量下降时,血浆尿素浓度降低。
十四、肌酐
血清肌酐浓度升高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或慢性肾功能不全等。
血清肌酐浓度与肌肉量成比例,故肢端肥大症巨人症时,血清肌酐浓度升高;相反,肌肉萎缩性疾病时血清肌酐浓度可降低。透析治疗前后,血清肌酐测定可用于选择透析指标,判断透析治疗效果。
十五、尿酸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末产物,人类大部分来自鸟嘌呤,主要是经肾小球滤过随尿排出,肾功能减退时血清尿酸增高。尿酸可由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排泌,但大部分被肾小管重吸收,最后仅排出滤过量的8%。
增高:严重肾衰竭时可有部分尿酸从肾小管排泌,慢性尿*症时血清尿酸的增高程度不明显。各种原因所致尿酸生成异常增多,如原发性或继发性痛风者,血清尿酸可显著增高。
降低:常见于恶性贫血、乳糜泻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后。
十六、总胆固醇
胆固醇(高胆固醇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胆固醇升高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但如果作为一个诊断指标来说,它既不够特异,也不够敏感,所以不能作为诊断指标,只能作为评价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而最常用做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发病估计、治疗观察等的参考指标。
升高:可见于各种高脂蛋白血症、梗阻性*疸、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肾功能衰竭、糖尿病等时。此外,吸烟、饮酒、紧张、血液浓缩等也都可使血液胆固醇升高。妊娠末三个月时,可能明显升高,产后恢复原有水平。
降低:可见于各种脂蛋白缺陷状态、肝硬化、恶性肿瘤、营养吸收不良、巨细胞性贫血等。此外,女性月经期也可降低。
十七、甘油三酯
升高:现在认为甘油三酯也是冠心病发病的一个危险因素,当其升高时,也应该给予饮食控制或药物治疗。其升高可见于各种高脂蛋白血症、糖尿病、痛风、梗阻、*疸、甲状腺功能低下、胰腺炎等。
降低:见于低脂蛋白血症、营养吸收不良、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还可见于过度饥饿、运动等。
十八、高密度脂蛋白
高密度脂蛋白主要功能是将胆固醇从周围组织细胞转运到肝脏,代谢及排泄过多的胆固醇,以维持血浆正常胆固醇水平。其被誉为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血浆脂蛋白,是冠心病的保护因子。所以HDL水平低的个体患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其水平高者患冠心病的可能性小。
降低:见于急、慢性肝病、急性应激反应(心肌梗塞、外科手术、损伤)、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低、慢性贫血等。
十九、低密度脂蛋白
升高:可见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族性apoB缺陷症、混合性高脂血症、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低下、肾病综合征、梗阻性*疸、慢性肾功能衰竭、妊娠、多发性肌瘤、某些药物的使用等。遗传性高脂蛋白血症、甲状腺功能低下、肾病综合征、梗阻性*疸、慢性肾功能衰竭、Cushing综合征等。
低密度脂蛋白升高的危害:LDL升高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用于判断是否存在患冠心病的危险性,也是血脂异常防治的首要指标。
降低:可见于家族性无β和低β-脂蛋白血症、营养不良、甲状腺机能亢进、消化吸收不良、肝硬化、慢性消耗疾病、恶性肿瘤、apoB合成减少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