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阻性胆管炎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信迪利单抗联合仑伐替尼治疗肝内胆管癌病例
TUhjnbcbe - 2021/8/18 9:36:00

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是指起源于二级胆管及其以上的末梢肝内小胆管的原发性恶性肿瘤,是原发性肝癌的一种,发病率约占原发性肝癌的5%~10%。该病起病隐匿,恶性程度高,临床特征不明确,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且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进展迅速,尤其是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免疫抑制剂为代表的疗法。有研究报道,PD-L1在ICC患者的淋巴细胞中表达上调,因而PD-1/PD-L1抑制剂可能成为治疗ICC患者的免疫靶向药物。在本期病例分享由医院蔡加彬博士带来“免疫联合靶向治疗肝内胆管癌”,该病例治疗方案采用了信迪利单抗联合仑伐替尼进行治疗,复查结果显示肿瘤缩小,显示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病例提供专家

蔡加彬博士

*主治医师、副研究员

*医院肝肿瘤外科

*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

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学青年会员;

专长肝脏良、恶性肿瘤的外科诊疗,肝移植;

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13篇,累计影响因子分,发表于GUT,Hepatolgoy,Naturechemicalbiology等;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医院青年基金1项,优青基金1项;

人才项目: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上海青年医师培养计划;上海市教委晨光计划。

免疫联合靶向治疗肝内胆管癌

病例介绍

患者男,69岁,-11因“当地体检发现肝占位”入院就诊。MRI:肝左叶ICC伴门脉左支侵犯;肝功能:Child-pughA级;

血常规:白细胞3.1×10^9/L、血小板×10^9/L;

CA:15U/ml;

乙肝:4,5+、HBV-DNA-;

既往史:否认乙肝等传染病史,自诉幼时曾患结核,后转阴,具体不详。

-11-26MRI:

肝左叶ICC侵犯包膜及门脉左支,肝门胰头稍大淋巴结;脾脏脉管瘤,左肾囊肿。

PET-CT结合PET/MRI:

考虑为肝脏左叶MT,肝门部及胰头周围淋巴结转移及肝周、盆腔种植转移性小结节不除外,请结合临床;

脾脏良性病变;左肾囊肿;腹腔右侧小肠脂肪瘤;盆腔少量积液;

两肺慢性炎症及陈旧灶。

肝左叶旁腹膜内见数个直径小于5.0mm结节,最大SUV值约为0.8;盆部PET/CT图像示肠系膜及腹膜稍增厚,伴数个直径小于5.0mm结节,最大SUV值约为0.8。

-12-01行肝肿瘤穿刺活检:

(肝活检)低分化癌,结合免疫组化结果,符合肝内胆管癌(倾向大胆管型)。

免疫组化(-N):

Hepa(-)、ARG-1(-)、CK7(+)、CK19(+)、CD56(-)、Sp(部分+)、ARID1a(缺失)、Ki-67(密集区70%阳性)、AFP(少量+)、B-cat(膜+)、CD34(血管+)、p53{DO7}(90%+++)、TSC2(+)、HNF-1β(+)。

诊断结果

肝内胆管癌

诊疗过程

-12-02、-12-23:达伯舒mgq3w+仑伐替尼12mgqd2周期。-01-15PET-CT:

肝脏MT综合治疗后,并与-11-27本院PET/CT图像比较:1.肝脏左叶癌灶较前缩小、糖代谢明显减低;肝门区、胰头周围淋巴结大小与前相仿、糖代谢较前减低;请结合临床;2.甲状腺右叶糖代谢较前增高;余与前相仿。-01-20:左半肝+胆囊切除术+肝门淋巴结清扫,探查腹盆腔未见转移结节。

病理:(治疗后,左半肝)巨检病变区充分取材,镜下见大片坏死,其间纤维组织增生伴炎症细胞浸润,可见组织细胞反应及淋巴滤泡形成,穿插个别不典型增生小胆管,符合治疗后改变,伴少许肿瘤残留(约5%)。周围肝组织未见结节性肝硬化,伴间质炎症细胞浸润。

免疫组化(-N):21S-:CA(+)、CEA(-)、CK19(+)、CK7(+)、Her-2(弱+)、HNF-1β(+)、SMAD4(+)、Ki-67(3%阳性)、MLH1(+)、MSH2(+)、MSH6(+)、PMS2(+)、Sp(+)。

特殊染色(21S-):网染(网状纤维+)(8组淋巴结)检出淋巴结1枚,呈慢性炎。(12组淋巴结)镜下为纤维脂肪组织。(13组淋巴结)检出淋巴结2枚,呈慢性炎。-03-12MRI:肝MT术后未见复发转移;脾脏及左肾小囊肿。

-03-15继续达伯舒mgq3W+仑伐替尼12mgqd。

小结

患者体检时发现肝占位,进一步辅助检查的诊断结果为肝内胆管癌,综合考虑先给予2周期的信迪利单抗联合仑伐替尼。PET-CT复查结果显示肝脏左叶癌灶缩小,术后病理结果显示病变区大片坏死(伴少许肿瘤残留),后续MRI复查未见复发转移,于是继续给予信迪利单抗联合仑伐替尼维持治疗。

总结

治疗上ICC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根治性切除术,但由于该病起病隐匿,无明显的临床特征,导致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己处于病情的晚期阶段,常伴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等情况,不但增加了手术的困难,更减少了根治性切除的可能性。近年来,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肿瘤免疫治疗已成为继手术、化疗、放疗和靶向治疗后的第五大肿瘤治疗手段。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抑制免疫检查点通路中的相关靶位如细胞*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PD-1和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等重新激活T淋巴细胞,使T淋巴细胞恢复对肿瘤细胞的攻击,从而消除肿瘤。其中PD-1抑制剂的研究尤为迅速,并且在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不错疗效。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数据表明,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治疗可降低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与PD-1抑制剂起协同增效作用。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信迪利单抗联合仑伐替尼治疗肝内胆管癌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