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临床上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根据其发病缓急、病情轻重又有急性再障和慢性再障之分,前者即重型再障Ⅰ型。祖国医学并无急性再障之说,按发病特点常将其纳入“急劳”、“热劳”、“髓劳”范畴,认为先天禀赋不足或劳伤体气,邪气热*乘虚而入,中伤骨髓精气,以令精血生化乏源、髓骨亏空是总的发病机理。
笔者认为,急性再障初期虽病情危重,尚处邪盛正不虚之阶段,以清解热*,祛邪外出为要是明智的,而若在此基础上酌加祛痰化瘀之品,则将收获更好的治疗效果,现就提出急性再障的“痰瘀同治”观,述诸如下。
“痰瘀”致病早载于《内经》,《诸病源候论》指出:“诸痰者,此由血瘀壅塞,饮水结聚而不消散,故能痰也”,进一步明确了痰与瘀的病理关系。而相应的“痰瘀同治”法则首见于朱丹溪·《丹溪心法》,认为单行瘀则痰不消,独豁痰则瘀难除,唯兼施二法方能拔*而出,其治疗怪病、难病多宗此法。
慢性再障的“痰瘀”论治较易理解,久病必瘀、久病入络、久病必虚,最终可致瘀血内阻、痰湿内生,交杂为邪,若留滞于髓骨则旧血不去新血不生,痰阻髓窍更令精气不通,生血乏源。是故,用活血化瘀、滋养肝肾之法治疗慢性再障的临床经验已见不少报道。而目前,有关急性再障施以“痰瘀同治”法尚属空白,一般认为急性再障初期急用活血化瘀、化湿祛痰之法有弊于患者出血情况的改善,甚至有引起颅内出血、危及生命之隐患。
然而,凉血解*酌加“痰瘀同治”法治疗急性再障初期非但没有预见的危险性,反而对于患者血象的恢复具有积极的意义。。此外,急性再障患者热像显著,邪热之*内陷营血,蒸迫阴血,熬血成瘀,或迫血妄行于脉外,留为瘀血;热灼津,津聚则为痰湿。可见,急性再障形成之时,痰瘀亦早存在,唯被邪热之象掩盖耳,临床上同样当细细体会。
而至于出血复行活血、祛痰之法的顾虑,明代医家缪希雍已做了很好的阐述,其“治血三法”中主张“宜行血而不宜止血”,概“行血则血循经络,不止自止。止之则自凝,血凝则发热恶食,病日痼矣”,止血则瘀滞,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血液不得归经而常复出,当因势而利导之。这也就从理论上解释了急性再障初期兼治“痰瘀”的可行性。
“痰瘀同治”的治疗原则不仅适用与慢性再障,同样可以贯穿于急性再障的整个过程,遵从“凉—温—热”分层治疗和辨证论治的结合,将有利于提高急性再障患者的临床疗效。
『注』
对本文有疑问、对疾病与治疗有不懂的问题,可添加下方
再障知识病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