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阻性胆管炎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中医中医内科学学习笔记
TUhjnbcbe - 2021/12/21 14:40:00
关爱白癜风儿童 https://m-mip.39.net/woman/mipso_7248415.html
八月阅读排行榜

解剖学大图版

国家级名老中医名方精选

中医金句条

中医治病法则条

十二时辰养生表

傅青主女科方解歌诀总结版

中医妇科学总结版

全国名老中医秘方集锦

全国名老中医秘方集锦

金匮要略重点整理

圆运动图文全解

方剂学方歌集

中药功效分类总结版

中医内科学学习笔记

特别提示

本篇内容仅限于中医临床医师辨证论治使用,禁止非医护人员采用,若因私自采用出现的任何后果,与本平台无关。

中医内科学学习笔记

一、感冒

1、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治法:辛温解表。代表方: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散加减。常用药:荆芥、防风、苏叶、豆豉、葱白、生姜、杏仁、前胡、桔梗、甘草、橘红。

2、风热犯表证: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口干欲饮。治法:辛凉解表。代表方: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常用药:银花、连翘、黑山栀、豆豉、薄荷、荆芥、竹叶、芦根、牛蒡子、桔梗、甘草。

3、暑湿伤表证: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或口中黏腻,胸闷脘痞,泛恶,腹胀,大便或溏,小便短赤。治法:清暑祛湿解表。代表方:新加香薷饮加减。常用药:银花、连翘、鲜荷叶、鲜芦根、香薷、厚朴、扁豆。

4、气虚感冒: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咯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治法:益气解表。代表方:参苏饮加减。常用药:*参、甘草、茯苓、苏叶、葛根、前胡、半夏、陈皮、枳壳、桔梗。

5、阴虚感冒: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心烦,口干。治法:滋阴解表。代表方:加减葳蕤汤化裁。常用药:玉竹、甘草、大枣、豆豉、薄荷、葱白、桔梗、白薇。

二、咳嗽

1、风寒袭肺证: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代表方: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常用药:麻*、杏仁、桔梗、前胡、甘草、橘皮、金沸草。

2、风热犯肺证: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鼻流*涕,口渴,头、身痛,或见恶风,身热。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代表方:桑菊饮加减。常用药:桑叶、菊花、薄荷、连翘、前胡、牛蒡子、杏仁、桔梗、大贝母、枇杷叶。

3、风燥伤肺证:干咳,连声作呛,无痰或痰少而黏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代表方:桑杏汤加减。常用药:桑叶、薄荷、豆豉、杏仁、前胡、牛蒡子、南沙参、大贝母、天花粉、梨皮、芦根。

凉燥证,乃燥证与风寒并见,表现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等症。用药当以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为原则,方取杏苏散加减。

4、痰湿蕴肺证:咳声重浊,,痰出咳平,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象濡滑。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代表方: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常用药:法半夏、陈皮、茯苓、苍术、川朴、杏仁、佛耳草、紫菀、款冬花。

5、痰热郁肺证:痰多质黏厚或稠*,咯吐不爽,身热,口干而黏,欲饮水,舌质红,舌苔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代表方:清金化痰汤加减。常用药:*芩、山栀、知母、桑白皮、杏仁、大贝母、瓜蒌、海蛤壳、竹沥半夏、射干。

6、肝火犯肺证:咳逆阵作,咳时面赤,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治法:清肺泻肝,顺气降火。代表方: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加减。常用药:桑白皮、地骨皮、*芩、山栀、丹皮、青黛、海蛤壳、粳米、甘草、苏子、竹茹、枇杷叶。

7、肺阴亏耗证:干咳,咳声短促,或痰中带血丝,午后潮热,颧红,盗汗。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代表方: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药:沙参、麦冬、花粉、玉竹、百合、甘草、川贝母、甜杏仁、桑白皮、地骨皮。

三、哮证

1、冷哮证: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代表方:射干麻*汤或小青龙汤加减。常用药:麻*、射干、干姜、细辛、半夏、紫菀、款冬、五味子、大枣、甘草。

2、热哮证: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舌苔*腻、质红,脉滑数或弦滑。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代表方: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常用药:麻*、*芩、桑白皮、杏仁、半夏、款冬、苏子、白果、甘草。

3、寒包热哮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干,舌苔白腻、罩*,舌尖边红,脉弦紧。治法:解表散寒,清化痰热。代表方:小青龙加石膏汤加减。常用药:麻*、石膏、厚朴、杏仁、生姜、半夏、甘草、大枣。

4、风痰哮证:无明显寒热倾向,面色青黯,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代表方:三子养亲汤加味。常用药:白芥子、苏子、莱菔子、麻*、杏仁、僵蚕、厚朴、半夏、陈皮、茯苓。

5、虚哮证: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咯痰无力。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化痰。代表方:平喘固本汤加减。常用药:*参、*芪、胡桃肉、沉香、坎脐、冬虫夏草、五味子、苏子、半夏、款冬、橘皮。

6、肺脾气虚证:气短声低,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倦怠无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治法:健脾益气,补土生金。代表方:六君子汤加减。常用药:*参、白术、山药、薏苡仁、茯苓、法半夏、橘皮、五味子、甘草。

7、肺肾两虚证:脑转耳鸣,腰酸腿软,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脉沉细。治法:补肺益肾。代表方:生脉地*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常用药:熟地、山萸肉、胡桃肉、人参、麦冬、五味子、茯苓、甘草、半夏、陈皮。

四、喘证

1、风寒壅肺证:头痛,恶寒,或有发热,口不渴,无汗。苔薄白而滑,脉浮紧。治法:宣肺散寒。代表方:麻*汤合华盖散加减。常用药:麻*、紫苏、半夏、橘红、杏仁、苏子、紫菀、白前。

2、表寒肺热证:形寒,身热,口渴,苔薄白或薄*,舌边红,脉浮数或滑。治法:解表清里,化痰平喘。代表方:麻杏石甘汤加减。常用药:麻*、*芩、桑白皮、石膏、苏子、杏仁、半夏、款冬花。

3、痰热郁肺证:痰多质黏色*或夹有血色,身热,有汗,口渴而喜冷饮,面赤,咽干,小便赤涩,大便或秘,舌质红,舌苔薄*或腻,脉滑数。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平喘。代表方:桑白皮汤加减。常用药:桑白皮、*芩、知母、大贝母、射干、瓜蒌皮、前胡、地龙。

4、痰浊阻肺证:呕恶,食少,口黏不渴,舌苔白腻,脉象滑或濡。治法: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代表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常用药:法半夏、陈皮、茯苓、苏子、白芥子、莱菔子、杏仁、紫菀、旋覆花。

5、肺气郁痹证: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平素常多忧思抑郁。治法:开郁降气平喘。代表方:五磨饮子加减。常用药:沉香、木香、川朴花、枳壳、苏子、金沸草、代赭石、杏仁。

(二)虚喘

1.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

2.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

3.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五、肺痈

1、初期:咯白色黏痰,痰量日渐增多。治法:疏风散热,清肺化痰。代表方:银翘散加减。常用药:银花、连翘、芦根、竹叶、桔梗、浙贝母、牛蒡子、前胡、甘草。

2、成痈期:咳吐浊痰,呈*绿色,自觉喉间有腥味。治法:清肺解*,化瘀消痈。代表方: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散加减。常用药:薏苡仁、冬瓜仁、桃仁、桔梗、*芩、银花、鱼腥草、红藤、蒲公英、紫花地丁、甘草、芦根。

3、溃脓期:咳吐大量脓痰,或如米粥,或痰血相兼,腥臭异常。治法:排脓解*。代表方:加味桔梗汤加减。常用药:桔梗、薏苡仁、冬瓜子、鱼腥草、金荞麦根、败酱草、银花、*芩、芦根。

4、恢复期:咯吐脓痰渐少,臭味亦淡,痰液转为清稀。治法:清养补肺。代表方: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加减。常用药:沙参、麦冬、百合、玉竹、*参、太子参、*芪、当归、川贝母、冬瓜仁。

六、肺痨

肺痨是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以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参苓白术散、保真汤

4.阴阳虚损: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七、肺胀

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严重者可出现神昏、惊厥、出血、喘脱等危重证候。

1.痰浊壅肺证: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六君子汤加减

2.痰热郁肺证: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加减

3.痰蒙神窍证: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加减

4.阳虚水泛证: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

5.肺肾气虚证: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加减

六、心悸

1、心虚胆怯证:善惊易恐。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代表方:安神定志丸加减。常用药:朱砂、龙齿、琥珀、酸枣仁、远志、茯神、人参、茯苓、山药、天冬、生地、熟地、肉桂、五味子。

2、心血不足证:面色无华,倦怠乏力。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代表方:归脾汤加减。常用药:*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熟地*、当归、龙眼肉、茯神、远志、酸枣仁、木香。

3、心阳不振证:面色苍白,形寒肢冷。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代表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常用药:桂枝、附片、人参、*芪、麦冬、枸杞、炙甘草、龙骨、牡蛎。

4、水饮凌心证:下肢浮肿,形寒肢冷,流涎,舌淡胖,苔白滑。治法: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代表方:苓桂术甘汤加减。常用药:泽泻、猪苓、车前子、茯苓、桂枝、炙甘草、人参、白术、*芪、远志、茯神、酸枣仁。

5、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耳鸣腰酸,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象细数。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代表方: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常用药:生地、玄参、麦冬、天冬、当归、丹参、人参、炙甘草、*连、朱砂、茯苓、远志、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桔梗。

6、瘀阻心脉证: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代表方: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常用药: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延胡索、香附、青皮、生地、当归、桂枝、甘草、龙骨、牡蛎。

七、胸痹

1、心血瘀阻证: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脉弦涩。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代表方:血府逐瘀汤加减。常用药: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柴胡、桔梗、枳壳、当归、生地、降香、郁金。

2、气滞心胸证:隐痛阵发,痛无定处,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治法:疏肝理气,活血通络。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常用药:柴胡、枳壳、赤芍、香附、陈皮、川芎。

3、痰浊闭阻证:胸闷重而心痛微,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宣痹。代表方: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常用药:瓜蒌、薤白、半夏、南星、竹茹、人参、茯苓、甘草、石菖蒲、陈皮、枳实。

4、寒凝心脉证:多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伴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治法:辛温散寒,宣通心阳。代表方: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常用药:桂枝、细辛、薤白、瓜蒌、当归、芍药、甘草、枳实、厚朴、大枣。

5、气阴两虚证:心悸气短,动则益甚。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代表方: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常用药:人参、*芪、炙甘草、桂枝、麦冬、玉竹、当归、丹参、五味子。

6、心肾阴虚证:心悸盗汗,腰酸膝软,口干便秘,舌红少津。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和络。代表方: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加减。常用药:生地、玄参、天冬、麦冬、人参、炙甘草、茯苓、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远志、丹参、当归身、芍药、阿胶。

7、心肾阳虚证:自汗,动则更甚,面色白,神倦怯寒。治法:温补阳气,振奋心阳。代表方: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常用药:人参、附子、桂枝、熟地、山萸肉、仙灵脾、补肾脂、炙甘草。

八、不寐

1、肝火扰心证:多梦,急躁易怒,口干而苦。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常用药:龙胆草、*芩、栀子、泽泻、车前子、当归、生地、柴胡、甘草、生龙骨、生牡蛎、灵磁石。

2、痰热扰心证:胸闷脘痞,伴口苦,头重。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代表方:*连温胆汤加减。常用药:半夏、陈皮、茯苓、枳实、*连、竹茹、龙齿、珍珠母、磁石。

3、心脾两虚证:心悸健忘,神疲食少,腹胀便溏,面色少华。治法: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代表方:归脾汤加减。常用药:人参、白术、甘草、当归、*芪、远志、酸枣仁、茯神、龙眼肉、木香。

4、心肾不交证:心悸多梦,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治法:滋阴降火,交通心肾。代表方:六味地*丸合交泰丸加减。常用药:熟地*、山萸肉、山药、泽泻、茯苓、丹皮、*连、肉桂。

5、心胆气虚证:触事易惊,胆怯心悸,伴气短自汗,倦怠乏力。治法:益气镇惊,安神定志。代表方: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加减。常用药:人参、茯苓、甘草、茯神、远志、龙齿、石菖蒲、川芎、酸枣仁、知母。

九、癫狂证

1、痰气郁结证:时时太息,言语无序,或喃喃自语,舌红苔腻而白,脉弦滑。治法:理气解郁,化痰醒神。代表方: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加减。常用药: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白术、甘草、枳实、木香、香附、半夏、陈皮、陈胆星、郁金、石菖蒲。

2、心脾两虚证:心悸易惊,善悲欲哭,肢体困乏,饮食锐减。治法:健脾益气,养心安神。代表方:养心汤合越鞠丸加减。常用药:人参、*芪、甘草、香附、神曲、苍术、茯苓、当归、川芎、远志、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

1、痰火扰神证:面红目赤,突发狂乱无知,骂詈号叫,不避亲疏,逾垣上屋,或毁物伤人,舌红绛,苔多*腻或*燥而垢,脉弦大滑数。治法:清心泻火,涤痰醒神。代表方:生铁落饮加减。常用药:龙胆草、*连、连翘、陈胆星、浙贝母、橘红、竹茹、石菖蒲、远志、茯神、生铁落、朱砂、玄参、天冬、麦冬、丹参。

2、火盛阴伤证:寝不安寐,烦惋焦躁,形瘦面红而秽,舌尖红无苔有剥裂,脉细数。治法:育阴潜阳,交通心肾。代表方: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丹加减。常用药:*连、牛*、*芩、生地*、阿胶、当归、白芍、人参、茯神、酸枣仁、柏子仁、远志、石菖蒲、生龙齿、琥珀、朱砂。

十、痫病

1、风痰闭阻证:突然跌倒,神志不清,抽搐吐涎,或伴尖叫与二便失禁,或短暂神志不清,双目发呆,茫然所失,谈话中断,持物落地,或精神恍惚而无抽搐,舌质红,苔白腻,脉多弦滑有力。治法:涤痰熄风,开窍定痫。代表方:定痫丸加减。常用药:天麻、全蝎、僵蚕、川贝母、胆南星、姜半夏、竹沥、石菖蒲、琥珀、茯神、远志、辰砂、茯苓、陈皮、丹参。

2、痰火扰神证:平时急躁易怒,心烦失眠,咯痰不爽,口苦咽干,便秘溲*,病发后,症情加重,彻夜难眠,目赤,舌红,苔*腻,脉弦滑而数。治法:清热泻火,化痰开窍。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加减。常用药:龙胆草、青黛、芦荟、大*、*芩、栀子、姜半夏、胆南星、木香、积实、茯苓、橘红、人参、石菖蒲、麝香、当归。

3、瘀阻脑络证:单侧肢体抽搐,或一侧面部抽动,颜面口唇青紫。或先天脑发育不全,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舌苔薄白,脉涩,或弦。治法:活血化瘀,熄风通络。代表方:通窍活血汤加减。常用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麝香、地龙、僵蚕、全蝎。

4、心脾两虚证: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失眠多梦,面色苍白,体瘦纳呆,大便溏薄。治法:补益气血,健脾宁心。代表方:六君子汤合归脾汤加减。常用药: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陈皮、姜半夏、当归、丹参、生地、天冬、麦冬、酸枣仁、柏子仁、远志、五味子。

5、心肾亏虚证:神思恍惚,耳轮焦枯不泽,健忘失眠,腰膝酸软。治法:补益心肾,潜阳安神。代表方: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加减。常用药:熟地*、山药、山萸肉、菟丝子、枸杞子、鹿角胶、龟板、川牛膝、生牡蛎、鳖甲。

痴呆是由髓减脑消,神机失用所导致的一种神志异常的疾病,以呆傻愚笨,智能低下,善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1.髓海不足证:补肾益随,填精养神—七福饮加减

2.脾肾两虚证:补肾健脾,益气生精—还少丹加减

3.痰浊蒙窍证:豁痰开窍,健脾化浊—涤痰汤加减

4.瘀血内阻证:活血化瘀,开窍醒脑—通窍活血汤

十四、厥证

厥证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在短时间内苏醒,重者—昏厥时间较长,严重者甚至一厥不复而导致死亡。

(一)气厥:

1.实证:开窍,顺气,解郁—通关散合五磨饮子加减

2.虚证:补气回阳,醒神—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四味回阳饮

(二)血厥:

1.实证:平肝潜阳,理气通瘀—羚角钩藤汤或通瘀煎

2.虚证:补养气血—急用独参汤灌服、继服人参养营汤

(三)痰厥:行气化痰—导痰汤

十五、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证的病证。

(一)实证﹙寒热食气瘀﹚

1.寒邪客胃证:温胃散寒,行气止痛—良附丸加味

2.饮食伤胃证: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加减

3.肝气犯胃证: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泄肝以安胃):柴胡疏肝散加减

4.湿热中阻证: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加减

5.瘀血停胃证: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二)虚证

1.胃阴亏耗证: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2.脾胃虚寒证:温中健脾,和胃止痛—*芪建中汤加减

十六、痞满

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一)实痞

1、食滞内停证:消食和胃,行气消痞—保和丸加减

2、痰湿中阻证:除湿化痰,理气和中—二陈平胃散

3、湿热阻胃证:清热化湿,和胃消痞—泻心汤合连朴饮

4、肝胃不和证:疏肝解郁,和胃消痞—越鞠丸合枳术丸加减

(二)虚痞

5、脾胃虚弱证:补气健脾,升清降浊—补中益气汤

6、胃阴不足证:养阴益胃,调中消痞—益胃汤

十七、呕吐

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一般以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临床呕与吐常同时发生,故合称为呕吐。

(一)实证

1.外邪犯胃证:疏邪解表,化浊和中—藿香正气散加减

2.食滞内停证: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加减

3.痰饮内阻证:温中化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4.肝气犯胃证: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四七汤加减

(二)虚证

1.脾胃气虚证: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2.脾胃阳虚证: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汤加减

3.胃阴不足证: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加减

十八、噎膈

是指吞咽食物梗噎不顺,饮食难下,或纳而复出的病证。

噎—噎塞,指食物下咽时噎塞不顺。

膈—为格拒,指食物不能下咽到胃,食入即吐。

关系——噎可单独出现,也可以是膈的前驱症状——噎为膈之始,膈乃噎之渐,膈证皆有噎证这一阶段,但非所有的噎证皆发展为膈证。

1.痰气交阻证:开郁化痰,润燥降气—启膈散加减

2.津亏热结证:滋阴养血,润燥生津—沙参麦冬汤

3.瘀血内结证:滋阴养血,破血行瘀—通幽汤加减

4.气虚阳微证:温补脾肾—补气运脾汤

十九、呃逆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一)实证

1.胃中寒冷证:温中散寒,降逆止呃—丁香散加减

2.胃火上逆证:清胃泄热,降逆止呃—竹叶石膏汤

3.气机郁滞证:顺气解郁,和胃降逆—五磨饮子

(二)虚症

4.脾胃阳虚证:温补脾胃止呃—理中丸

5.胃阴不足证:养胃生津,降逆止呃—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

二十、腹痛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趾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一)实证﹙寒热食气瘀)

1.寒邪内阻证:散寒温里,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2.湿热壅滞证:泻热通腑,行气导滞—大承气汤加减

3.饮食积滞证: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加减

4.肝郁气滞证: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汤加减

5.瘀血内停证: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腹逐瘀汤加减

(二)虚症

6.中虚脏寒证: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加减

二十一、泄泻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证的病证。古有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现临床一般统称泄泻。

(一)暴泻

1.寒湿内感证:散寒化湿—藿香正气散加减

2.湿热伤中证: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加减

3.食滞肠胃证:消食导滞—保和丸加减

(二)久泻

4.肝气乘脾证:抑肝扶脾—痛泻要方加减

5.脾胃虚弱证: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加减

6.肾阳虚衰证: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加减

二十二、痢疾

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粘冻为主症的疾病。是夏秋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

(一)实证

1.湿热痢:清肠化湿,调气和血—芍药汤

2.疫*痢:清热解*,凉血除积—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3.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

(二)虚证

1.阴虚痢:养阴和营,清肠化湿—*连阿胶汤合驻车丸

2.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3.休息痢: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

十六、便秘

1.热秘:大便干结,腹胀腹痛,口干口臭,面红心烦或有身热,小便短赤,舌红苔*燥,脉滑数。治法:泻热导滞,润肠通便。代表方:麻子仁丸加减。常用药:大*、枳实、厚朴、麻子仁、杏仁、白蜜、芍药。

2.气秘: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肠鸣矢气,腹中胀痛,嗳气频作,纳食减少,胸胁痞满,舌苔薄腻,脉弦。治法:顺气导滞。代表方:六磨汤加减。常用药:木香、乌药、沉香、大*、槟榔、枳实。

3.冷秘:大便艰涩,腹痛拘急,胀满拒按,胁痛,手足不温,呃逆呕吐,舌苔白腻,脉弦紧。治法:温里散寒,通便止痛。代表方:温脾汤合半硫丸加减。常用药:附子、大*、*参、干姜、甘草、当归、肉苁蓉、乌药。

4.虚秘

(1)气虚秘: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便后乏力,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苔白,脉弱。治法:益气润肠。代表方:*芪汤加减。常用药:*芪、麻仁、白蜜、陈皮。

(2)血虚秘:大便干结,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健忘,口唇色淡,舌淡苔白,脉细。治法:养血润燥。代表方:润肠丸加减。常用药:当归、生地、麻仁、桃仁、枳壳。

(3)阴虚秘:大便干结,如羊屎状,形体消瘦,头晕耳鸣,两颧红赤,心烦少眠,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滋阴通便。代表方:增液汤加减。常用药:玄参、麦冬、生地、当归、石斛、沙参。

(4)阳虚秘: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小便清长,面色白,四肢不温,腹中冷痛,或腰膝酸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治法:温阳通便。代表方:济川煎加减。常用药:肉苁蓉、牛膝、当归、升麻、泽泻、枳壳。

十七、胁痛

1.肝郁气滞证: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嗳气频作。治法:疏肝理气。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常用药:柴胡、枳壳、香附、川楝子、白芍、甘草、川芎、郁金。

2.肝胆湿热证:胁肋胀痛或刺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舌红苔*腻,脉弦滑数。治法:清热利湿。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常用药:龙胆草、山栀、*芩、川楝子、枳壳、延胡索、泽泻、车前子。

3.瘀血阻络证: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甚,胁肋下或见有癥块,舌质紫暗,脉象沉涩。治法:祛瘀通络。代表方: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常用药: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柴胡、枳壳、制香附、川楝子、广郁金、五灵脂、蒲*、三七。

4.肝络失养证: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治法:养阴柔肝。代表方:一贯煎加减。常用药:生地、枸杞、*精、沙参、麦冬、当归、白芍、炙甘草、川楝子、延胡索。

十八、*疸

1.阳*

(1)热重于湿证:身目俱*,*色鲜明,发热口渴,或见心中懊,腹部胀闷,口干而苦,恶心呕吐,小便短少*赤,大便秘结。舌苔*腻,脉象弦数。治法:清热通腑,利湿退*。代表方:茵陈蒿汤加减。常用药:茵陈蒿、栀子、大*、*柏、连翘、垂盆草、蒲公英、茯苓、滑石、车前草。

(2)湿重于热证:身目俱*,*色不及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或大便溏垢,舌苔厚腻微*,脉象濡数或濡缓。治法: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代表方: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丹加减。常用药:藿香、白蔻仁、陈皮、茵陈蒿、车前子、茯苓、薏苡仁、*芩、连翘。

(3)胆腑郁热证:身目发*,*色鲜明,上腹右胁胀闷疼痛,牵引肩背,身热不退,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呕吐呃逆,尿*赤,大便秘,苔*舌红,脉弦滑数。治法:疏肝泄热,利胆退*。代表方:大柴胡汤加减。常用药:柴胡、*芩、半夏、大*、枳实、郁金、佛手、茵陈、山栀、白芍、甘草。

(4)疫*炽盛证(急*):发病急骤,*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皮肤瘙痒,高热口渴,胁痛腹满,神昏谵语,烦躁抽搐,或见衄血、便血,或肌肤瘀斑,舌质红绛,苔*而燥,脉弦滑或数。治法:清热解*,凉血开窍。代表方:《千金》犀角散加减。常用药:犀角(水牛角代)、*连、栀子、大*、板蓝根、生地、玄参、丹皮、茵陈、土茯苓。

2.阴*(寒湿阻遏证):身目俱*,*色晦暗,或如烟熏,脘腹痞胀,纳谷减少,大便不实,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代表方:茵陈术附汤加减。常用药:茵陈、附子、白术、干姜、茯苓、泽泻、猪苓。

十九、积聚

1.聚证

(1)肝气郁结证:腹中结块柔软,时聚时散,攻窜胀痛,脘胁胀闷不适,苔薄,脉弦等。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散结。代表方:逍遥散、木香顺气散加减。常用药:柴胡、当归、白芍、甘草、生姜、薄荷、香附、青皮、枳壳、郁金、台乌药。

(2)食滞痰阻证:腹胀或痛,腹部时有条索状物聚起,按之胀痛更甚,便秘,纳呆,舌苔腻,脉弦滑等。治法:理气化痰,导滞散结。代表方:六磨汤加减。常用药:大*、槟榔、枳实、沉香、木香、乌药。

2.积证

(1)气滞血阻证:腹部积块质软不坚,固定不移,胀痛不适,舌苔薄,脉弦等。治法:理气消积,活血散瘀。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加减。常用药:柴胡、青皮、川楝子、丹参、延胡索、蒲*、五灵脂。

(2)瘀血内结证:腹部积块明显,质地较硬,固定不移,隐痛或刺痛,形体消瘦,纳谷减少,面色晦暗黧黑,面颈胸臂或有血痣赤缕。女子可见月事不下,舌质紫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等。治法:祛瘀软坚,佐以扶正健脾。代表方:膈下逐瘀汤合六君子汤加减。常用药:当归、川芎、桃仁、三棱、莪术、石见穿、香附、乌药、陈皮、人参、白术、*精、甘草。

(3)正虚瘀结证:久病体弱,积块坚硬,隐痛或剧痛,饮食大减,肌肉瘦削,神倦乏力,面色萎*或黧黑,甚则面肢浮肿,舌质淡紫,或光剥无苔,脉细数或弦细。治法:补益气血,活血化瘀。代表方:八珍汤合化积丸加减。常用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芍、地*、川芎、三棱、莪术、阿魏、瓦楞子、五灵脂、香附、槟榔。

二十、鼓胀

1.气滞湿阻证: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饮食减少,食后胀甚,得嗳气、矢气稍减,小便短少,舌苔薄白腻,脉弦。治法:疏肝理气,运脾利湿。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加减。常用药:柴胡、香附、郁金、青皮、川芎、白芍、苍术、厚朴、陈皮、茯苓、猪苓。

2.水湿困脾证: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甚则颜面微浮,下肢浮肿,脘腹痞胀,得热则舒,精神困倦,怯寒懒动,小便少,大便溏,舌苔白腻,脉缓。治法:温中健脾,行气利水。代表方:实脾饮加减。常用药:白术、苍术、附子、干姜、厚朴、木香、草果、陈皮、连皮茯苓、泽泻。

3.水热蕴结证:腹大坚满,脘腹胀急,烦热口苦,渴不欲饮,或有面目皮肤发*,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溏垢,舌边尖红,苔*腻或兼灰黑,脉象弦数。治法: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代表方: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常用药:茵陈、金钱草、山栀、*柏、苍术、厚朴、砂仁、大*、猪苓、泽泻、车前子、滑石。

4.瘀结水留证:脘腹坚满,青筋显露,胁下癥结痛如针刺,面色晦暗黧黑,或见赤丝血缕,面颈胸臂出现血痣或蟹爪纹,口干不欲饮水,或见大便色黑,舌质紫黯,或有紫斑,脉细涩。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利水。代表方:调营饮加减。常用药:当归、赤芍、桃仁、三棱、莪术、鳖甲、大腹皮、马鞭草、益母草、泽兰、泽泻、赤茯苓。

5.阳虚水盛证:腹大胀满,形似蛙腹,朝宽暮急,面色苍*,或呈白,脘闷纳呆,神倦怯寒,肢冷浮肿,小便短少不利,舌体胖、质紫、苔淡白,脉沉细无力。治法:温补脾肾,化气利水。代表方:附子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加减。常用药:附子、干姜、人参、白术、鹿角片、胡卢巴、茯苓、泽泻、陈葫芦、车前子。

6.阴虚水停证:腹大胀满,或见青筋暴露,面色晦滞,唇紫,口干而燥,心烦失眠,时或鼻衄,牙龈出血,小便短少,舌质红绛少津、苔少或光剥,脉弦细数。治法:滋肾柔肝,养阴利水。代表方:六味地*丸合一贯煎加减。常用药:沙参、麦冬、生地、山萸肉、枸杞子、楮实子、猪苓、茯苓、泽泻、玉米须。

二十一、头痛

1.风寒头痛:头痛时作,痛连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治法:疏散风寒止痛。代表方:川芎茶调散加减。常用药:川芎、白芷、藁本、羌活、细辛、嗣芥、防风、薄荷、菊花、蔓荆子。

2.风热头痛:头痛而胀,甚则头胀如裂,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喜饮,大便不畅,或便秘,溲赤,舌尖红,苔薄*,脉浮数。治法:疏风清热和络。代表方:芎芷石膏汤加减。常用药:菊花、薄荷、蔓荆子、川芎、白芷、羌活、生石膏。

3.风湿头痛: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大便溏薄,苔白腻,脉濡。治法:祛风胜湿通窍。代表方:羌活胜湿汤加减。常用药:羌活、独活、藁本、川芎、白芷、防风、细辛、蔓荆子。

3.肝阳头痛:头昏胀痛,两侧为重,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口苦而红,或兼胁痛,舌红苔*,脉弦数。治法:平肝潜阳熄风。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常用药:天麻、石决明、珍珠母、龙骨、牡蛎、钩藤、菊花、山栀、*芩、丹皮、桑寄生、杜仲、牛膝、益母草、白芍、夜交藤。

2.血虚头痛:头痛而晕,心悸失眠,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遇劳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法:养血滋阴,和络止痛。代表方:加味四物汤加减。常用药:当归、生地、白芍、首乌、人参、白术、茯苓、*芪、川芎、菊花、蔓荆子、五味子、远志、酸枣仁。

3.痰浊头痛:头痛昏蒙,胸脘满闷,纳呆呕恶,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治法:健脾燥湿,化痰降逆。代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常用药:半夏、陈皮、枳壳、厚朴、白术、茯苓、天麻、白蒺藜、蔓荆子。

4.肾虚头痛:头痛且空,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神疲乏力,滑精带下,舌红少苔,脉细无力。治法:养阴补肾,填精生髓。代表方:大补元煎加减。常用药:熟地、枸杞、女贞子、杜仲、川断、龟板、山萸肉、山药、人参、当归、白芍。

5.瘀血头痛: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细或细涩。治法:活血化瘀,通窍止痛。代表方:通窍活血汤加减。常用药:川芎、赤芍、桃仁、益母草、当归、白芷、细辛,郁金、全蝎、蜈蚣、僵蚕。

二十二、头晕

1.肝阳上亢证: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脉弦或数。治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常用药:天麻、石决明、钩藤、牛膝、杜仲、桑寄生、*芩、山栀、菊花、白芍。

2.气血亏虚证: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纳少腹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法:补益气血,调养心脾。代表方:归脾汤加减。常用药:*参、白术、*芪、当归、熟地、龙眼肉、大枣、茯苓、炒扁豆、远志、酸枣仁。

3.肾精不足证: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酸膝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精,滑泄,耳鸣,齿摇;或颧红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或面色

白,形寒肢冷,舌淡嫩,苔白,脉弱尺甚。治法:滋养肝肾,益精填髓。代表方:左归丸加减。常用药:熟地、山萸肉、山药、龟板、鹿角胶、紫河车、杜仲、枸杞子、菟丝子、牛膝。

4.痰浊中阻证: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治法:化痰祛湿,健脾和胃。代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常用药:半夏、陈皮、白术、薏苡仁、茯苓、天麻。

二十三、中风

1.风痰入络证: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言謇,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恶寒、发热、手足拘挛、关节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数。治法:祛风化痰通络代表方:真方白丸子加减。常用药:半夏、南星、白附子、天麻、全蝎、当归、白芍、鸡血藤、豨莶草。

2.风阳上扰证: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眼斜,舌强语謇,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脉弦。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常用药:天麻、钩藤、珍珠母、石决明、桑叶、菊花、*芩、山栀、牛膝。

3.阴虚风动证:平素头晕耳鸣,腰疼,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手指

动,甚或半身不遂,舌质红苔腻,脉弦细数。治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代表方:镇肝熄风汤加减。常用药:白芍、天冬、玄参、枸杞子、龙骨、牡蛎、龟板、代赭石、牛膝、当归、天麻、钩藤。

1.闭证:闭证的主要症状是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根据有无热象,又有阳闭和阴闭之分。

(1)阳闭:除上述闭证的症状外,还有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苔*腻,脉弦滑数。治法:熄风清火,豁痰开窍。代表方:羚角钩藤汤加减。常用药:羚羊角(或山羊角)、钩藤、珍珠母、石决明、胆星、竹沥、半夏、天竺*、*连、石菖蒲、郁金。

(2)阴闭:除上述闭证的症状外,还有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滑缓。治法:化痰熄风,宣郁开窍。代表方:涤痰汤加减。常用药:半夏、茯苓、橘红、竹茹、郁金、石菖蒲、胆星、天麻、钩藤、僵蚕。

2.脱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软瘫,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治法:回阳救阴,益气固脱。代表方: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常用药:人参、附子、麦冬、五味子、山萸肉。

三十一、疟疾

疟疾是感受疟邪引起的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1.正疟:祛邪截疟,和解表里—柴胡截疟饮或截疟七宝饮加减

2.温疟:清热解表,和解祛邪—白虎加桂枝汤或白虎加人参汤加减

3.寒疟:和解表里,温阳达邪—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截疟七宝饮加减

4.瘴疟:

热瘴:解*除瘴,清热保津—清瘴汤加减

冷瘴:解*除瘴,芳化湿浊—加味不换金正气散

5.劳疟:益气养血,扶正祛邪—何人饮加减

二十四、水肿

1.风水相搏证: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如水肿较甚,亦可见沉脉。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代表方:越婢加术汤加减。常用药:麻*、杏仁、防风、浮萍、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石膏、桑白皮、*芩。

2.湿*浸淫证:眼睑浮肿,延及全身,皮肤光亮,尿少色赤,身发疮痍,甚则溃烂,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脉浮数或滑数。治法:宣肺解*,利湿消肿。代表方:麻*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饮加减。常用药:麻*、杏仁、桑白皮、赤小豆、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

3.水湿浸渍证:全身水肿,下肢明显,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治法: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代表方:五皮饮合胃苓汤加减。常用药: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苍术、厚朴、陈皮、草果、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

4.湿热壅盛证:遍体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胸脘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舌红苔*腻,脉沉数或濡数。治法:分利湿热。代表方:疏凿饮子加减。常用药:羌活、秦艽、防风、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猪苓、茯苓、泽泻、椒目、赤小豆、*柏、商陆、槟榔、生大*。

5.脾阳虚衰证:身肿日久,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不华,神疲乏力,四肢倦怠,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治法:健脾温阳利水。代表方:实脾饮加减。常用药:干姜、附子、草果仁、桂枝、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枣、茯苓、泽泻、车前子、木瓜、木香、厚补、大腹皮。

6.肾阳衰微证:水肿反复消长不已,面浮身肿,腰以下甚,按之凹陷不起,尿量减少或反多,腰酸冷痛,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

白,甚者心悸胸闷,喘促难卧,腹大胀满,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代表方: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常用药:附子、肉桂、巴戟肉、仙灵脾、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牛膝。

7.瘀水互结证:水肿延久不退,肿势轻重不一,四肢或全身浮肿,以下肢为主,皮肤瘀斑,腰部刺痛,或伴血尿,舌紫暗,苔白,脉沉细涩。治法:活血祛瘀,化气行水。代表方: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加减。常用药:当归、赤芍、川芎、丹参、益母草、红花、莪术、桃仁、桂枝、附子、茯苓、泽泻、车前子。

二十五、淋证

1.热淋:小便频数短涩,灼热刺痛,溺色*赤,少腹拘急胀痛,或有寒热、口苦、呕恶,或有腰痛拒按,或有大便秘结,苔*腻,脉滑数。治法:清热利湿通淋。代表方:八正散加减。常用药:瞿麦、萹蓄、车前子、滑石、萆薢、大*、*柏、蒲公英、紫花地丁。

2.石淋:尿中夹砂石,排尿涩痛,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往往突发一侧腰腹绞痛难忍,甚则牵及外阴,尿中带血,舌红,苔薄*,脉弦或带数。若病久砂石不去,可伴见面色少华,精神萎顿,少气乏力,舌淡边有齿印,脉细而弱;或腰腹隐痛,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带数。治法:清热利湿,排石通淋。代表方:石苇散加减。常用药:瞿麦、萹蓄、通草、滑石、金钱草、海金砂、鸡内金、石苇、穿山甲、虎杖、王不留行、牛膝、青皮、乌药、沉香。

3.血淋:小便热涩刺痛,尿色深红,或夹有血块,疼痛满急加剧,或见心烦,舌尖红,苔*,脉滑数。治法:清热通淋,凉血止血。代表方:小蓟饮子加减。常用药:小蓟、生地*、白茅根、旱莲草、生草梢、山栀、滑石、当归、蒲*、土大*、三七、马鞭草。

4.气淋:郁怒之后,小便涩滞,淋沥不宣,少腹胀满疼痛,苔薄白,脉弦。治法:理气疏导,通淋利尿。代表方:沉香散加减。常用药:沉香、青皮、乌药、香附、石韦、滑石、冬葵子、车前子。

5.膏淋:小便混浊乳白或如米泔水,上有浮油,置之沉淀,或伴有絮状凝块物,或混有血液、血块。尿道热涩疼痛,尿时阻塞不畅。口干,苔*腻,舌质红,脉濡数。治法:清热利湿,分清泄浊。代表方:程氏萆薢分清饮加减。常用药:萆薢、石菖蒲、*柏、车前子、飞廉、水蜈蚣、向日葵心、莲子心、连翘心、丹皮、灯芯。

6.劳淋:小便不甚赤涩,溺痛不甚,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病程**,舌质淡,脉细弱。治法:补脾益肾。代表方:无比山药丸加减。常用药:*参、*芪、淮山药、莲子肉、茯苓、薏苡仁、泽泻、扁豆衣、山茱萸、菟丝子、芡实、金樱子、煅牡蛎。

三十四、癃闭

癃闭是以小便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小便不畅,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称为癃;小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较急者称为闭。

1.膀胱湿热证:清利湿热,通利小便—八正散加减

2.肺热壅盛证:清泻肺热,通利水道—清肺饮加减

3.肝郁气滞证:疏利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加减

4.浊瘀阻塞证: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代抵当丸加减

5.脾气不升证:升清降浊,化气行水—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加减

6.肾阳衰惫证:温补肾阳,化气利水—济生肾气丸

三十五、郁证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1.肝气郁结证: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加减

2.气郁化火证: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丹栀逍遥散加减

3.痰气郁结证: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夏厚朴汤加减

4.心神失养证:甘润缓急,养心安神—甘麦大枣汤加减

5.心脾两虚证:健脾养心,补益气血—归脾汤加减

6.心肾阴虚证:滋养心肾—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丸加减

7.肝肾亏虚证:滋养肝肾—滋水清肝饮加减

三十六、血证

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在古代医籍中,亦称为血病或失血。

(一)鼻衄

1.热邪犯肺证:清泄肺热,凉血止血—桑菊饮加减

2.胃热炽盛证: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加减

3.肝火上炎证: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加减

4.气血亏虚证:补气摄血—归脾汤加减

(二)齿衄

1.胃火炽盛证: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加减

2.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六味地*丸合茜根散加减

(三)咳血

1.燥热伤肺证: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加减

2.肝火犯肺证: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

3.阴虚肺热证: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汤加减

(四)吐血

1.胃热壅盛证: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

2.肝火犯胃证: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加减

3.气虚血溢证: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五)便血

1.肠道湿热证: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合槐角丸加减

2.气虚不摄证:益气摄血—归脾汤加减

3.脾胃虚寒证:健脾温中,养血止血—*土汤加减

(六))尿血

1.下焦湿热证: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小蓟饮子加减

2.肾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丸加减

3.脾不统血证:补中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加减

4.肾气不固证: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加减

(七)紫斑

1.血热妄行证:清热解*,凉血止血—十灰散加减

2.阴盛火旺证: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根散加减

3.气不摄血证:补气摄血—归脾汤加减

三十七、痰饮

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痰,古通“淡”,是指水一类的可以“淡荡流动”的物质,饮也是指水液,作为致病因素,则是指病理性质的液体。为此,古代所称的“淡饮”,“流饮”,实均指痰饮而言。

(一)痰饮: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昔肥今瘦,属饮停胃肠。

1.脾阳虚弱证: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减

2.饮留肠胃证: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或已椒苈*丸

(二)悬饮: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干卧,或有肺痨病史,属饮流胁下。

1.邪犯胸肺证: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汤加减

2.饮停胸胁证:泻肺祛饮—十枣汤合椒目瓜蒌汤或控涎丹

3.络气不和证: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加减

4.阴虚内热证:滋阴清热—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加减

(三)溢饮: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当汗出而不汗出,或伴咳喘,属饮溢肢体。

1.表寒里饮:发表化饮。小青龙汤加减

(四)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其形如肿,属饮邪支撑胸肺。

1.寒饮伏肺证:宣肺化饮—小青龙汤加减

2.脾肾阳虚证:温脾补肾,以化水饮—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三十八、消渴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一)上消

1.肺热津伤证: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加减

(二)中消

1.胃热炽盛证: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加减

2.气阴亏虚证: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七味白术散加减

(三)下消

1.肾阴亏虚证:滋阴固肾—六味地*丸加减

2.阴阳两虚证:滋阴温阳,补肾固涩—金匮肾气丸加减

三十九、自汗、盗汗

自汗、盗汗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其中,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

1.肺卫不固证:益气固表—玉屏风散或桂枝加*芪汤

2.营卫不和证:调和营卫—桂枝汤

3.心血不足证:补心养血—归脾汤

4.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当归六*汤加减

5.邪热郁蒸证:清肝泄热,化湿和营—龙胆泻肝汤

四十、内伤发热

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热势轻重不一,但以低热为多,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

1.阴虚发热:滋阴清热—清骨散加减

2.血虚发热:益气养血—归脾汤加减

3.气虚发热: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加减

4.阳虚发热:温补阳气,引火归原—金匮肾气丸加减

5.气郁发热:疏肝理气,解郁泄热—丹栀逍遥散加减

6.湿郁发热:利湿清热—三仁汤加减

7.血瘀发热: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加减

四十一、虚劳

虚劳又称虚损,是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虚衰,久虚不复成劳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证候的总称。

(一)气虚

1.肺气虚证:补益肺气—补肺汤加减

2.心气虚证:益气养心—七福饮加减

3.脾气虚证:健脾益气—加味四君子汤加减

4.肾气虚证:益气补肾—大补元煎加减

(二)血虚

1.心血虚证:养血宁心—养心汤加减

2.肝血虚证:补血养肝—四物汤加减

(三)阴虚

1.肺阴虚证:养阴润肺—沙参麦冬汤加减

2.心阴虚证:滋阴养心—天王补心丹加减

3.脾胃阴虚证:养阴和胃—益胃汤加减

4.肝阴虚证:滋养肝阴—补肝汤加减

5.肾阴虚证:滋补肾阴—左归丸加减

(四)阳虚

1.心阳虚证:益气温阳—保元汤加减

2.脾阳虚证:温中健脾—附子理中汤加减

3.肾阳虚证:温补肾阳—右归九加减

四十二、痹证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1.风寒湿痹

(1)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

(2)痛痹:散寒通络,祛风除湿—乌头汤

(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

2.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

3.痰瘀痹阻证:化痰行瘀,蠲痹通络—双合汤加减

4.肝肾两虚证:培补肝肾,舒筋止痛—补血荣筋丸加减

四十三、痉证

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古亦称为“痉证”。

1.邪壅经络证:祛风散寒,燥湿和营—羌活胜湿汤

2.肝经热盛证:清肝潜阳,熄风镇静—羚角钩藤汤

3.阳明热盛证:清泄胃热,存阴增液止痉—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加减

4.心营热盛证:清心透营,开窍止痉—清营汤加减

5.痰浊阻滞证:豁痰开窍,熄风止痉—导痰汤加减

6.阴血亏虚证:滋阴养血,熄风止痉—四物汤合大定风珠加减

四十四、痿证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以下肢痿弱较为常见,亦称“痿躄”。

1.肺热津伤证:清热利湿,养阴生津—清燥救肺汤

2.湿热浸淫证:清热利湿,通利经脉—四妙丸合加味二妙散加减

3.脾胃虚弱证:补中益气,健脾升清—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4.肝肾亏损证: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加减

5.脉络瘀阻证:益气养营,活血行瘀—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

四十五、腰痛

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闪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1.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甘姜苓术汤

2.湿热腰痛:清热利湿,舒筋止痛—四妙丸加减

3.瘀血腰痛: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身痛逐瘀汤

4.肾虚腰痛:

偏阳虚:补肾壮阳,温煦经脉—右归丸

偏阴虚:滋补肾阴,濡养筋脉—左归丸

本文来源于临床整理

免责.声明

大众医学助手除原创文章外,内容皆来自网络优质精选文章,未给每一位医学爱好者创造优质的阅读环境,本站采用简约、清新的阅读界面给每一位爱好者最优质的阅读体验,若喜欢本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中医内科学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