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简介:
刘海鹏,副主任医师,博士,兰大二院普通外科*总支第三*支部书记。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会员;中国肿瘤防治联盟甘肃省联盟委员;甘肃省医师协会普外医师分会委员。年赴澳大利亚墨尔本BOXHillHospital进修学习;发表本专业相关论文11篇,其中SCI6篇,主持在研项目3项,参与5项,获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一项,兰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
胆结石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富贵病”,肥胖、妊娠、高脂肪饮食等都会引起胆结石。随着体检的普及,越来越多人发现自己胆囊里有结石,但自己本身并没有症状,多数人会让石头在体内长期存在。殊不知,这个“沉默的杀手”会给身体带来极大的危害。采访中,兰大二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刘海鹏介绍,胆结石若长期不治疗,极易感染诱发炎症,如急慢性胆囊炎、胆管炎等,进而甚至引发癌变。与10年前相比,我国的胆囊癌发病率增加了2倍,且几乎80%的胆囊癌患者都合并有胆结石。有胆结石者患胆囊癌的几率是无胆结石的29.9倍,尤其是50岁以上的女性,患病风险更高。然而,晚期胆囊癌的5年生存率甚至不到5%,“胆囊全切”是最有效,也是唯一的胆囊癌预防措施。
“严防死守”无痛静止性胆结石
问:为什么说胆结石是“沉默的杀手”?
答:俗语云“肝胆相照”,胆囊便是隐藏在肝脏下面的梨形器官,它主要的作用是分泌和储存胆汁,帮助脂肪消化和吸收。而胆结石,就是在胆囊内形成的小石头。对于这些无症状的胆结石,医学上有个专业名词叫“静止性结石”,意指这类胆囊结石无痛的特点。而无痛静止性胆结石,就像一个“沉默的杀手”,定要严防死守,不给癌变任何机会。
问:不是所有胆囊结石都有症状?
答:需要告诉大家的是,不是所有胆囊结石都会有明显的胆绞痛症状,很多人在单位体检中偶然发现有结石,而自己平时没有症状,或只有轻微的消化不良或者厌油腻。因为胆囊结石是否引起症状与其形态、大小、个数,是否堵塞胆囊出口关系密切。胆囊结石有大有小,有单发,有多发,有的也会逐渐变大。一般来说,不大不小的结石(0.7cm-0.8cm)容易卡在胆囊管内,引起急性胆囊炎;而直径更大一些的胆囊结石无法进入胆囊管,也就不会堵塞胆囊出口,在胆囊里面“不闹事”,因此一般较少症状,通常在体检时才发现;而直径小一些的胆囊结石或者泥沙样的胆囊结石则易掉到胆管里,引起更麻烦的并发症:胆管炎、胰腺炎。
问:胆囊没有症状,是否需要治疗?
答:没有症状是否需要手术,医学界一直有不同争议,但大多认为,有症状或合并有并发症的胆囊结石建议手术治疗,而没有症状的胆囊结石应视情况而定,无症状的胆囊结石一般不需积极手术治疗,可观察和随诊,但通常认为有以下情况者可以或建议手术治疗:结石直径≥3cm;恰好需要做其他开腹手术;伴有胆囊息肉1cm(需要排除进展为胆囊癌的可能);胆囊壁出现增厚(需要排除进展为胆囊癌的可能);胆囊壁钙化或瓷性胆囊(胆囊已经没有存储和释放胆汁的功能);合并糖尿病(一旦出现并发症处理起来比较棘手);有心肺功能障碍(一旦出现并发症处理起来比较棘手,建议病情稳定时处理);发现胆囊结石10年以上。
切除易出问题的胆囊息肉
问:发现胆囊息肉是否必须手术治疗?
答:一般来说,如果胆囊结石不引起任何症状,可半年至一年复查一次。如果出现胆囊息肉,并且这些息肉基底宽、不带蒂、单发、超过1cm、短期内增大或者逐渐增大、50岁以后出现,合并有胆囊结石或者胆囊炎者。这几种情况的胆囊息肉容易“出问题”,变成胆囊癌的风险也高,就建议手术切除胆囊以绝后患。胆囊切除是治疗胆囊结石的有效方法,目前国内外广泛开展的手术方式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恢复快,医院都可以开展,已基本取代了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
问:为什么不推荐保胆手术?
答:过去的几年,早期治疗胆囊结石就是保胆的,因为其术后胆囊结石复发率高,治疗效果不彻底,这项治疗手段逐渐被淘汰。理由是保胆手术更复杂,需要将胆囊切开,取石、缝合,其过程复查,胆汁容易溢出进入腹腔,引起刺激,另外如果是泥沙样结石也很难取尽。相比之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技术更为稳定且成熟。此外,保留胆囊手术需要胆囊功能好,胆囊结石单发等严格的条件,而且不能处理有恶变倾向的胆囊息肉。因此,有胆绞痛或进食油腻后上腹痛加剧症状的胆囊结石,建议手术治疗。首次胆绞痛出现后,70%的人一年内会再次发作。
文图丨掌上兰州·兰州晨报首席记者欧阳海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