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吃药是会损伤肝肾的,那有“保肝药”吗?什么情况可以使用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保肝药可分为5类
临床上的保肝药种类繁多,作用机制也差别很大,很多药物都有治疗的倾向性。以下是根据药物作用所作的分类:
解*类保肝药
包括N-乙酰半胱氨酸、还原型谷胱甘肽等。这类药物可促进糖、脂肪及蛋白质代谢,并影响细胞的代谢过程,减轻组织损伤,促进修复。
修复肝细胞膜类
包括多烯磷脂酰胆碱,这种药通过直接影响膜结构使受损的肝功能和酶活力恢复正常。
抗氧化类
包括水飞蓟素类、双环醇。水飞蓟素可作为有效治疗特异性肝脏疾病的辅助药物。双环醇的肝保护机制较多,对化学性肝细胞损伤、酒精性肝损伤、脂肪肝、肝部分切除以及免疫性肝损伤均有保护作用。
利胆类
包括熊去氧胆酸、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熊去氧胆酸能够降低胆汁中胆固醇的饱和度,进而使胆固醇结石逐渐溶解,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使用该药,可保护细胞膜。
腺苷蛋氨酸为人体组织和体液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生理活性物质,有助于防止肝内胆汁淤积。
需要注意的是,熊去氧胆酸仅能用于胆固醇结石,而不能溶解胆色素结石、混合结石及不透过X射线的结石,并且胆道梗阻是该药的禁忌症。
抗炎类
包括甘草酸制剂,如复方甘草酸苷、甘草酸二铵、异甘草酸镁等。甘草酸制剂具有类似糖皮质激素的非特异性抗炎作用,适用于病*性肝炎以及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严重低钾血症、高钠血症、未控制的重度高血压及心衰都属于该药的禁忌症。
大部分保肝药物还要经肝脏代谢,因此联合用药不宜品种过多,尤其是同一作用机制的药物最好不要联用,以免增加肝脏负担。待病情平稳后,逐渐减少保肝药物的品种。
3种情况才适用保肝药
很多人把保肝药当成保健品,但肝脏正常的人其实没必要吃药或保健品来护肝,医学界一直都不推荐使用宣称有“护肝”作用的保健品。
不在医生的指导下吃护肝药,不仅不能保护肝脏,还可能伤肝,因为大部分药物都需要通过肝和肾代谢。以下3种情况才需要用保肝药:
肝损伤的对症治疗
造成肝损伤的原因有很多,如脂肪肝、病*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这些疾病在针对病因治疗的同时,如果患者有比较严重的肝损伤,医生会建议使用抗炎、修复肝细胞膜、解*、抗氧化、利胆等药物,以使肝损伤尽快恢复。
不明原因的肝损伤
肝脏反复出现损伤,就容易出现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韩国相关研究表明,肝功能反复异常的人发生肝硬化的几率是肝功能一直正常人群的5~10倍。对于这类患者,保肝药物的使用还是非常必要的。
特殊人群用药
如油漆工、装修工人、酒精依赖症人群,如果检查发现肝功能异常的话,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吃些护肝药。
过度使用护肝药,轻则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重则可能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甚至危害生命。
服保肝药前,有4个注意
护肝药仅仅是肝病对症治疗的药物,我们不应该过度依赖它,去除病因才是关键。专家提醒,使用保肝药时,有以下几点注意:
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肝脏损伤,诊断是第一位的,针对病因治疗最关键。选用护肝药首先要明确病因,其次明确治疗指征。
肝病治疗的药物较多,仅降酶药就有十几种。患者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选用,不能自己买、随便吃。
保肝药不是越多越好,如抗炎的护肝药,用一种就可以,不需要叠加使用。
注意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任何药物都是双刃剑,本身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吃药时不仅要看到疗效,还要注意不良反应,一旦身体恢复后,要及时减量、停药。
资料来源:
1.浙江药闻